疑問3:應該讓孩子吃什么樣的苦?怎樣吃苦?
“吃苦教育要喚醒孩子內心的需要,讓他們在接受磨練和挑戰的同時,感受到美好和難忘。吃苦教育要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則?!?
吃苦教育要怎么實施,人為制造困苦的環境,讓孩子置身其中,逼著他們突圍嗎?這顯然行不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老師說過,只有喚醒孩子內心的需要,喚醒他們挑戰自己、適應艱苦環境的意識,讓他們在接受磨練和挑戰的同時,感受到美好和難忘,吃苦教育才是有效果的。是的,一味地要求孩子去吃苦,尤其是孩子自己不愿意接受的時候,這種吃苦會成為單純的受罪受苦,會造成孩子的憤怒和怨恨,隨之破壞
親子關系,會導致孩子事后加倍補償自己。
小編認為吃苦教育可以遵循教育界普遍提倡的“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則,這其實跟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一致,即強調孩子自己經過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在吃苦教育的過程中,讓孩子“跳一跳,摘桃子”,首先要有一個桃子,即對孩子有誘惑力的目標,是孩子想要的而不只是父母希望達到而強加給孩子的。否則,孩子會缺乏跳的動力。其次,這個目標不能太遠,是孩子“跳一跳”就能夠到的。比如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吃苦教育的內容不一樣,三歲孩子的內容可能是幫助分發水果,而6歲孩子的內容則可能是買水果、洗水果。最后,一定要讓孩子自己“跳一跳”,而不是父母拼命拉,強調孩子的主動性,喚醒孩子的內心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