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吃苦教育不得不說的3個秘密
摘要:父母是奮戰在教育第一線的人,一個觀念能能否在實踐中起到良好作用關鍵要看是父母能否正確理解和運用。今天我們來聊聊有關吃苦教育的疑問,希望父母借此更好地領會吃苦教育的內涵。
一個調查及引發的討論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問卷網,對2017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1.8%的受訪者贊同父母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65.7%的受訪者認為吃苦教育對孩子未來發展有很大幫助。受訪者認為磨練孩子的意志和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是吃苦教育的主要收獲。
這份調查結果,引發了廣泛的議論。有人認為吃苦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就如俗語所說“不知苦,哪知甜”、“小虧不吃吃大虧,小苦不吃吃大苦”;有人認為吃苦教育要警惕極端化,如果把吃苦教育變成純粹的吃苦,那么受傷害的還是孩子;有人認為吃苦教育要融入生活,而不能剝離成某次訓練營或者幾項任務……
疑問1:吃苦教育只是為了培養孩子頑強的意志力,讓孩子變得更“強”嗎?
“吃苦教育不只是培養孩子頑強的意志力,讓他們變得更‘強’,更是培養孩子們柔軟的心靈,提高共情能力、憫弱能力,讓他們變得更‘軟’。”
很多人在推崇吃苦教育,憑借的理由就是當前的孩子意志力薄弱,責任意識淡薄,過于沉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遇到困難輕言放棄。沒錯,啃老族的存在,讓人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孩子們需要吃苦教育來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磨練堅韌的意志力。這樣的孩子在精神上、意志上不夠“強”,大家普遍認為要通過吃苦教育讓他們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學會堅強,練就頑強的意志力和拼搏精神。
可是,與此同時,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現在的很多孩子卻出人意料的冷漠,鐵石心腸,他們看到別人深陷痛苦,常常無動于衷;對自己的擁有幸福不知珍惜,對他人給予的關愛認為理所當然。這些現象告訴我們孩子缺乏柔軟的內心。人世間的樂總是相似,而苦各有不同,樂可以獨享,苦則希望分擔。對他人疾苦的理解體現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彌足珍貴,而體會他人的苦尤其需要一顆柔軟的心靈,一顆對苦有過切身感受的心靈。因此,小育認為,同樣可以通過吃苦教育來培養孩子柔軟的心靈。
吃苦是一種獨特的內心體驗,會拓寬加深孩子對自己情感的認知和體會,吃過苦的孩子知道陷在困苦中的感受,知道從困苦中走出來需要什么樣的努力,也體驗過走出困苦后內心的愉悅。有一句話說,你看到的都是你內心有的,如果你沒有體會過、經歷過,那么你是看不到或看不懂的。當孩子有了豐富的內心體驗,他就更容易對周圍人的境遇感同身受,也容易出現相匹配的情感,看到別人深陷困頓,他更可能去理解或援助,看到別人開心順利,他更可能心生歡喜和祝福,得到別人的關愛,他更可能心存感恩。說到底,吃點苦能讓孩子體驗豐富,內心柔軟,建立更為和諧真摯的人際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