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這將對中國制造業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介紹該綱要出臺過程時說,中國工程院150多名專家花了一年半時間進行戰略論證,在此基礎上,工信部又花了一年多時間制定該規劃綱要。
其主要內容,一是強調創新驅動,二是質量為先,三是綠色發展,四是結構優化,五是人才為本。通過實施“中國制造2025”規劃綱要,為后兩步走奠定好的基礎。
目前,全球正在發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由于有線特別是無線、移動、寬帶、泛在的網絡的推廣和普及,帶來了新一輪發展的機遇。
而中國,在時隔150年之后,2010年重新占據了制造業第一大國的位置。但中國還不是制造業強國,還沒有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干企業,產業發展尚有一批重大技術、裝備亟待突破。中國需要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化。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各國都在研究如何搶占新一輪發展的制高點”,苗圩說,“我們認為,互聯網和傳統工業行業的融合是要搶抓的制高點,而主攻方向則是智能制造”。
目前,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在參與國家組織的關于智能制造重大工程的研究,計劃從今年開始花大約三年時間,選擇重點領域、選擇部分地區和行業做一些試點和示范探索,不斷總結經驗,推進智能制造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
苗圩援引權威數據指出,在未來20年中,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至少可帶來三萬億美元左右GDP增量。應用工業互聯網后,企業的效率會提高大約20%,成本可以下降20%,節能減排可以下降10%左右。目前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在組織論證工業互聯網的整體架構。
苗圩表示,“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近年提出的“工業4.0”有很多相似之處,也有很多不同之處。德國實現工業4.0也需要8-10年時間,和“中國制造2025”大體處于同一個時間段;德國工業4.0和中國前期提出的“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有異曲同工之處;德國總體處在從3.0到4.0發展的階段,中國的工業企業有些還要補上從2.0到3.0發展的課,然后才能向4.0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