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不確定大背景的時代
一、企業內憂外患之困
1.中小企業發展先天不足,基礎差,底子薄;
2.市場為導向,以低成本、賺快錢為第一目的;
3.缺乏核心戰略與發展規劃;
4.企業產業集中度不高及及政府政策短板;
5.企業科技含量低,產品鏈短,附加值低;
6.人才匱乏,技術力量薄弱;產業準入等方面長期受到歧視。
7.缺乏創新發展,小富即安;
8.融資困難、信用不足、忽視現金流。
二、外患
1.我國經濟宏觀調控迫在眉睫;
2.期間國際金融海嘯來襲;
3.經濟的急速下滑,市場 激烈震蕩,生產經營困難,減產、停產、保生產的企業增多;
4.人力與材料成本急速上漲,通漲與通縮并行;
5.銀根緊縮、人民幣升值,貨幣戰與貿易壁壘接踵而至;
6.金融危機蔓延且至今尚未見底,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惡化,外部危機的延伸,更加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的發展。
7.大多中國企業大多數呈“低、小、散”特征,全球經濟危機的到來,那些曾經依靠大量的低廉勞動力、原材料,以犧牲自然資源為代價的企業,再也不能把他們生產的廉價產品順利輸送到全世界各個角落了;中國企業的發展規律可用一句話來形容:“壽命短、長不大,大不強、長不久”!
8.中國制造兩高兩低不可持續性的生產模式 ,維新恒變---轉型升級國家與企業生存與可持續發展的唯一的路
引言:生存還是死亡
1.這對2013年的中國制造來說,是個問題。著名管理咨詢專家曾水良認為,一場與產業升級與轉型有關的中國民營經濟大討論,從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等中國各個經濟樞紐傳來,上自職能部門,下至企業公民。
2. 著名管理咨詢專家曾水良認為,中國企業面臨著30年來最嚴峻的考驗改變企業是找死,不改變企業是等死”。變革先變人,思路決定出路!
培訓行業現狀:
1.培訓課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系統性
2.聽聽激動、想想感動、不知如何行動——缺乏實操性
3.學者博泛,習者甚少——缺乏實效性
4.授業不傳道、缺實操之解惑——缺乏持續性
5.人云亦云,跟風上課——缺乏針對性
6.高層、中層、基層課程斷檔、培訓斷層——缺乏匹配性
培訓效果與組織期望結果往往相悖--企業陷入兩難的困境?學不適用,學不能用---企業人才培訓路在何方?
維新恒變之策:
著名管理咨詢專家曾水良認為,企業人才的培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因此任何缺乏系統性和戰略性的支離破碎的培訓課程注定都不會給企業帶來益處。培訓機構當深思如何開發對轉型期企業之行之針對性、有效性、系統性、可持續性的培訓模式。
轉型路徑培訓課題:
1. 合縱連橫,資源整合
2.OEM向ODM轉型,OEM向OBM轉型
3. 產品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值
4. 技術升級與創新,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5. 塑立自主品牌,打造銷售渠道與終端
6. 開辟藍海行業
7. 管控模式扁平化,實施精細化管理
8. 推行精益化生產管理,優化完善資金鏈
9. 實施供應鏈與ERP信息化一體化管理
管理升級培訓課題:
1.完善服務應用平臺體系的建設
2.完善生產計劃控制的模式
3.完善企業供應鏈管理加強應變能力
4.完善成本核算強化成本控制
5.優化人工管理信息分散、完善的基礎數據
6.優化完善組織機構和業務流程
7.強化管理制度化去人治化管理現象
8.強化管理工具科學化應用與標準化、程序化
精益生產培訓課題:
1.組織扁平化改革
2.撤除一切不增值的崗位
3.推行生產均衡化、同步化模式
4.實現零庫存與柔性生產模式
5.推行全生產過程(包括整個供應鏈)的質量保證體系
6.推行拉動式準時化生產方式
7.實現零浪費、優品質、低成本精益生產體系
8.實現高效率對接市場需求模式
長三角民營企業管理培訓咨詢中心著名管理咨詢專家曾水良認為,中國制造業已經完成了“量的積累階段”,進入以企業全面轉型和提升為核心任務的“質的提高階段”,中國目前只是制造大國,并非制造強國。我國制造業在快速發展中存在不少問題,由大到強須解決的問題還很多。競爭要求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企業產品更新換代快、產品質量高、價格低、交貨及時、服務好。這些市場競爭的武器與制造業治理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組織結構、業務流程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