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連續兩年大規模“裁員”后,海爾的小微運動進入新階段。在張瑞敏眼中,海爾的每一個員工將變成創客,從而推動海爾向平臺式企業轉型。從營收角度看,海爾的轉型初見成效,但距離成功仍言之尚早。
今年春節后,張劍離開廣州來到上海求職,最終他選擇了海爾。他希望的是,能夠在海爾內部進行創業。自2013年起,海爾集團CEO張瑞敏推進“大裁員”計劃,員工數量從8.6萬下降至6萬人。除了因推進無人化車間而喪失工作的人員外,其余被裁員工大部分進入了海爾的小微公司——張瑞敏希望他們變成平臺主、小微主和創客,最終通過內部創新推動海爾的轉型。
如今,就像當年砸冰箱一樣,張瑞敏要把海爾的舊體系砸碎。從員工的構成看,被裁掉的兩萬多人主要是
中層管理者,也就是張瑞敏所說的“隔熱層”——“他們沒有什么神經,不會把
市場的情況反映過來”。按照張瑞敏的設想,海爾的整個組織結構正從金字塔型轉變成扁平化的結構。
張瑞敏的設想是將海爾從傳統制造企業轉變成為制造創業家的平臺型企業。目前海爾集團確定的發展目標是“三化”,即企業平臺化,員工創客化和用戶個性化。“眼下比較艱難的事情,一是開發的生態圈建立,建立生態圈不難,但是難在觀念上面。員工和與海爾所有利益攸關方,都存在觀念轉變的問題。二是要能夠動態捕捉用戶需求,這個也很難。”
毫無疑問,海爾是中國眾多家電企業中轉型最激進的一家,這場顛覆性變革正試圖把海爾轉變為平臺型企業。近年來,張瑞敏頻繁地推出各種理論、概念及
戰略,從“激活休克魚”、“斜坡理論”、“日結日清”到“人單合一”、“自主經營體”,可謂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上海交通大學品牌
戰略研究所所長余明陽認為,海爾的裁員
戰略是能夠理解的,但是理論太多推廣不到位,員工無法執行。“
中層管理干部是企業
文化的核心,如果這些
中層管理層都被辭掉了,海爾的
文化就不復存在了。”
海爾對外公布的數據稱,目前海爾共有21個平臺主,183個小微生態圈和3914個節點小微。這場小微運動從海爾的各地工貿公司開始,海爾集團輪值總裁周云杰稱,工貿公司原來是海爾的管控組織,從2013年初開始,工貿公司開始小微化。海爾內部將這稱之為
市場生態小微,2014年全國共有42家工貿公司均已轉型成
市場小微,所有原來海爾的在冊員工全部轉為和海爾有合作和契約關系的“在線員工”。
按照海爾的想法,原來各地的工貿公司是被動執行總部的
戰略,由工貿公司總經理匹配資源,負責進出貨品以及維護用戶關系,而現在
市場小微需要主動創業,將所有用戶以商圈形式聚集起來,主動走向用戶身邊,把商圈做成多個業態的小微。
2014年起,小微運動開始在制造、設計、
財務等海爾其他部門全面推進。因為小微公司自負盈虧,對每一個小微成員既有
壓力也有動力。在部分不適應新環境的員工離開之后,海爾也引入了大量的新鮮血液,其中以“車小微”創造的就業機會最多。
與其他海爾員工一樣,張劍認為海爾的平臺對創業有加持作用。“在海爾的平臺上創業,不僅可以利用海爾的品牌,還能得到海爾平臺提供的各種資源和創業指導,相比自己單獨出去創業要好得多。”
目前,海爾內部創業最成功的項目當屬雷神游戲本。
去年1月,雷神游戲本在京東商城一上市,20分鐘內3000臺筆記本就被搶購一空,而這款產品只是由雷神三人小微
團隊完成,他們通過與粉絲們的互動中完成反饋,再聯合制造商、設計人員等,實現產品迭代上市。另一款被海爾常常提及的產品“天樽”空調,也是小微
團隊與67萬網友的交互體驗中應運而生。
不過對于部分員工而言,小微運動并未帶來任何實質性影響。不管是簽約小微的員工,還是其他海爾外派的直屬管理人員,工作內容并無太大改變,尤其是無創業打算的員工更是如此。
《新
經濟》記者了解到,現在海爾的“人人創客”平臺尚未對全體員工開放,需要邀請碼才能注冊。根據內部人士透露,員工創業的項目范圍比較集中,主要是以開設微商的形式實現。
對海爾轉型有著長期觀察的家電業專家劉步塵認為,目前海爾的轉型模式在國內前所未有,因此風險和收益都將是巨大的。
劉步塵向《新
經濟》記者坦言,當海爾發起小微運動時看不懂張瑞敏目的何在,但隨著時間推移,海爾的轉型效果逐漸浮現。
“以前消費者會認為,海爾的產品不如服務,但現在海爾的產品質量已經上來了。”劉步塵表示,今年4月的上海家電博覽會上,海爾的產品展示區已經充分體現其實力。
再加上近期張瑞敏頻繁接受媒體訪問,可見海爾轉型已有一定成果。“最初張瑞敏擔心海爾轉型會被媒體誤讀,但現在已經有底氣向外界展示其思路。”劉步塵說。
從營收角度看,海爾的轉型同樣初見成效。海爾對外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海爾集團全球營業額超過2000億元,同比增長11%,實現利潤150億元,同比增長39%,利潤增幅是收入增幅的3倍。
在智能家居轉型上,海爾的動作快于競爭對手美的和格力。2013年12月9日,海爾率先與阿里巴巴牽手;在小米和美的聯盟后,今年初海爾聯手魅族分庭抗禮——后者很快獲得來自阿里巴巴高達5.9億美元的股權投資。
“暫時可能無法說明,海爾目前的路是否正確,但對于國內企業而言有標本作用。”劉步塵認為無論海爾轉型最終成功與否,都值得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