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環保壓力與日俱增
發展中國家為了發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得發展的機會,這是沒辦法的辦法。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后頭來治理環境也是沒辦法的辦法,為了繼續發展下去,這部分投資必須得做。
相比于已經完成工業化的發達國家,處于工業化中期的中國,盡管“十一五”期間狠抓了節能減排,使碳強度繼續下降了19.1%,但總能耗和碳足跡的絕對量仍在不可避免地上升。這不隨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而是由中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等客觀因素決定的。據多項研究預測,中國要到2030年左右方能達到峰值,然后才會下降。而這個峰值能否提前,要取決于多項政策措施和實際努力的綜合結果。所以說,我們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
低碳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大勢所趨。然而,由于歷史背景與發展階段的不同,各國的碳排放量和面臨的減排壓力也各不相同。對此,中國要深刻了解自己的處境,為中國的和整個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勇于擔當共同的但有區別的責任,努力有所作為。
目前,人們已經意識到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的恢復和保持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然而,在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雖然有關部門,企業和社會也高度重視環境保護,但在我國企業環境保護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已成為制約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負擔。這使得企業必須投資于環境保護,以及如何消化和控制投資成本負擔,是一個企業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
我國許多企業,沒有足夠的原始積累,所以它沒辦法在環保方面投入的很大,它是不可能通過結構調整成為非污染企業,不能像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企業,在原始積累階段,由于環境的需要轉移,高能耗,高污染企業轉移向發展中國家。因此,對于中國的企業,還必須大力開展投資,這就必須面對企業成本控制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