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懷在企業主的修養中,更象是眾多品質中的基石。我們做任何事,都無法回避和人打交道,企業管理更是如此。管理企業,實質就是在管人。而胸懷意味著溝通,意味著尊重,意味著你能理解并能充分的包容與你的個性行為可能完全不同的人。
我是個“信命”的人。所謂的信命,是指承認:人和人之間,確實有著天生的差別。比如生在小山溝和生在大城市,就有著不同的命;乞丐的兒子和總統的兒子,剛一落地,就有著天壤之別;不同的血型,給了我們不同的個性。我之所以“信命”,道理很簡單:我們無法選擇父母。
我又是個“信運”的人。所謂的信運,是指相信:人的許多的個性和行為,都是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能夠改變的,或者說,可以通過環境和反思,而“訓練”出來的。之所以談到信命信運,是告訴自己:我們沒有資格,去強求別人和自己一致。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大原則下,盡量的去包容他人。
胸懷就是包容,包容意味著合作,而合作意味著更多的機會。
多疑,是胸懷的大敵。多疑本身是人的本性之一,我們不該給予過多的譴責。問題在于,我們在多疑時,還有著很多的解決辦法,比如,盡量往好處想,或是把事情先放一放,再或者,主動的找找所謂的證據。關鍵是我們自己的心態。我常常感慨于那些面對棘手的問題,而能理智平靜、胸有成竹的姿態。
民營企業主的生活方式,不健康或者說處在“亞健康”狀態。本來,生活方式純粹是個人的選擇,沒有必要對其褒貶,然而,正是他們生活方式的好惡,直接的影響著企業的前途命運。
大部分民營企業主平均每天的時間安排,大致是:三分之一用于企業日常管理;三分之一用于企業外部的業務管理;三分之一用于各種說不清的應酬(俗稱“三陪”)。按每天從早到晚的“流程”,大概是:大約在九點半前后到公司,處理各種諸如報銷會議之類事務;下午到外邊走走;五點后,就是吃飯、喝酒、唱歌、桑拿之類的“三陪”活動了。
這種表面看起來,似乎是正常的、無可厚非的、甚至是有些迫不得已的生活方式和節奏,卻對企業的長期發展、尤其是企業的戰略決策,有著具大的破壞力。
其一,當你習慣并依賴于這種生活方式,并由此享受此種方式給你帶來的企業利潤時,你會忽略甚至忘記掉企業經營的本質,即:企業的利潤,是由企業自身的綜合競爭力產生的。于是,你忘記了企業發展戰略,忘記了該憑自身的實力來獲利潤!你在一個狹小的地域環境里,享受著你的如魚得水,享受著由此帶來的暴利。你已經完全習慣并依賴于這種方式了,你不但是忘記了企業經營的本質,事實上,時間長了,你確實已經望了如何管理企業。
假如這種方式能夠長期的保持,并不斷的給你帶來利潤,本也無可非議。問題在于,這種方式極其脆弱,脆弱稍有風吹草動,你也跟著崩潰了。記得萬科的王石說過:“企業在非正常狀況下,所得的利潤,怎么得到的,還要怎么吐出來。”
其二,它所帶來的破壞還不只如此。事實上,你將由此變為陳舊知識的擁有者,成為井底之蛙的人,你會嚴重的忽略親情和友情,那是人生的樂趣,但你已不會享受了。你的身體也會嚴重的損壞。更可怕的是,你一旦習慣了,你幾乎不會也沉溺其中,無法自拔。
其三,中國無市場經濟的歷史,自然也無企業家的歷史,大家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原始資本積累時,大家都如小樹苗,問題在于,有人很清醒,把這種不健康方式僅僅當作一種外在應付的方式,并有著極強的理智和控制力,如狐貍般,看準時機,立即擺脫,進入新境界。而你卻已往把它當成你的生活方式,并已習了。
于是,在小樹幼稚時,大家沒什么區別。待時光流逝,區別就顯現出來了:大多數的樹苗死去了,一部分的樹苗長歪了,只有極少數的樹苗,能夠筆直的生長,并最終長成參天大樹!中國的民營企業多為短命,大致是三五年一個輪回!其中,就與許多的企業主們胸無大志、不再學習,陶醉并習慣于所謂的大款生活方式,有著巨大的關系。
難道真的是環境所致而迫不得。其實,這是借口,絕對是借口,就像戒煙之人,會給自己找出很多借口一樣。你已習慣于前呼后擁、一擲千金的瀟灑生活了,你不愿也不想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