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四屆中國民營企業投資與發展論壇在北京大學召開,全國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武漢大學戰略管理研究院院長、經濟學家辜勝阻教授應邀出席并以《企業家階層的崛起改變了中國——浙商與粵商的比較》為題作了專題演講。他認為,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取得的最重要成就之一是企業家階層的崛起,企業家階層是推動時代變革、改變中國面貌的重要力量。
作為企業家群體的浙商和粵商是其中的優秀代表,兩者在發展路徑等方面呈現出不同特征,未來發展也面臨著多方面的制約和挑戰,需要從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創新能力、實施品牌戰略、提高商幫組織化程度和創新區域文化等方面著手,來壯大企業家階層和商幫力量。
辜勝阻在演講中指出,改革開放30年以來,在民營經濟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中崛起了三代企業家:
第一代企業家是改革開放以來、1992年之前創業的企業家,既有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背景下誕生的科技型企業家,有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背景下誕生的能人,還有城市邊緣人口創業的代表。
第二代企業家是1992年之后誕生的企業家,也就是體制內轉向體制外的社會的主流精英階層;
第三代企業家誕生于2000年前后,是伴隨新經濟的興起和中國加入WTO,依靠風險投資、互聯網經濟迅速發展起來的企業家,如浙商中的馬云、粵商中的馬化騰等。商幫作為具有地域、血緣及業緣關系的企業家群體,具備五個必不可少的因素,即支柱性的產業、標志性的人物、共同的價值觀、溝通合作平臺以及對區域經濟產生較大的影響。
針對最具代表性的現代商幫——浙商和粵幫的發展特征和區域經濟差異,辜勝阻做了深入的比較。首先,二者發展路徑不同:浙商在改革初期開始崛起,上世紀90年代初完成資本積累,入世后廣泛參與國際競爭。粵商的發展路徑為“上世紀80年代的‘三來一補’外貿加工業——90年代中期的引進和承接日本、臺灣的IT制造業——90年代后期的吸引歐美資本發展光學、機械、電子制造業”。
不同的發展路徑使得企業家階層表現出不同特征:第一代企業家,浙商多是農民企業家,粵商主要從事“三來一補”的外貿加工業;第二代企業家,浙商大力發展專業市場和小商品生產,粵商則投身于電器制造業、高科技產業和房地產業。第三代企業典型特征是高學歷、高技術、年輕化,具有國際視野,熟悉國際規則,創始人或管理團隊具有“海歸”背景。
其次,區域文化與企業家精神內涵不同:受永嘉文化和海洋文化影響的浙商“草根”精神強,具有“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吃苦耐勞精神,“人人都想當老板”的創業精神以及“哪里有市場,哪里就有浙江人”的大膽敏銳的商業意識;受嶺南文化和海派文化影響的粵商則具有“敢為天下先”的敢冒風險、開拓進取的品質以及靈活變通的務實精神。
再次,經濟發展模式不同:以溫州模式為代表的浙江經濟是內源型發展模式,依靠自身力量,實現自我奮斗、自我發展和自我超越;粵商是外源型發展模式,大規模使用中央政策資源、依靠外來資金技術管理資源和內地的金融及人力資源,實現經濟起飛。
最后,優勢產業不同:浙商的支柱產業以制造業為主,優勢產業為皮鞋、服裝、低壓電器等輕工產品制造業;粵商則以商業貿易為主,優勢產業為商貿流通業、高新技術產業和電器機械產業。在民營經濟的發展上,廣東民營經濟總量更大,浙江民營經濟比重更高;廣東品牌總量略勝一籌,浙江民營龍頭企業和自主品牌更多。
當前民營企業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中國正從低成本時代走向高成本時代,原材料價格、勞動力成本、資源環境成本上升和人民幣升值等要素集中在一起,使民營企業面臨著巨大的成本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