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有的已停業歇息,有的整頓待發,有的反而利用冬天的契機尋求突破。總之,競爭越來越激烈,無論是企業還是職業人。對上班族來說,光新畢業的大學生就有600萬,另外許多企業進行了大量裁員,可見,就業的競爭非常的大。企業亦一樣,受全球的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這個世界最大最好的市場,必然成了跨國巨頭們爭奪的主戰場,他們的爭戰的力度會進一步加大,顯然,其競爭會比過去會更加慘烈。這些已無須多言了。
如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是產品,核心技術,還是人才?到底哪一個最重要?通常會聽到一個相同的答案,那就是人才的競爭。是的,人才是企業發展之本,確實十分重要。但是,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昨天的人才,能否保證是今天的人才,今天的人才,能否保證明天也是人才?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最新統計:人類近30年來所積累的科學知識占有史以來積累的科學知識總量的90%,在此之前的千年中所積累的科學知識只占10%。英國技術預測專家詹姆斯·馬丁的測算結果也表明同樣的趨勢:人類的知識在19世紀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紀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而近10年則是每3年翻一番。2003年知識的總量將比20世紀末增長一倍;到2020年,知識的總量是現在的3到4倍。到2050年,目前的知識只占屆時的知識總量的1%。可見,知識更新的速度太快了。難怪有人開玩笑地說,現在大學里所學的知識現在只剩下漢字了。
在知識經濟社會里,學習(Learning)速度要大于變化(Chang)速度,即L>C。換一個角度說,現代企業的競爭,首先表現為學習速度的競爭,如果一個企業內部學習與變革的速度,趕不上外部變化的速度,這個企業將會消亡。據統計,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世界500強企業,已經有1/3銷聲匿跡,國外大企業平均壽命為40年,而我國企業的平均壽命為3.9年。究其根本,在于企業的學習力不夠,企業變革的速度趕不上外部變化的速度。
比爾·蓋茨曾經不止一次的對微軟的軟件開發人員說:“現在的軟件平臺、開發工具甚至操作系統的變化確實太大了,對于我們來說,是變化快于計劃,再過四五年,現在的每句程序指令都得淘汰。”比爾·蓋茨還告誡他的微軟員工,要時刻懷有“距離破產只有18個月”的危機感。韋爾奇也認為,一個企業真正的“核心實力”不是生產制造或售后服務,而是企業的學習能力。他擔任GE公司的CEO后,一直致力于在公司內培育、創造一種學習的氛圍。他要求每個雇員都要學習新的知識、新的技能,不但內部要相互學習,而且要向外部公司學習,并且能夠把學到的新知識、新經驗、新做法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比如,對資產管理的科學方法,他們是從本田公司學來的;快速了解市場情報的做法,是借鑒沃爾瑪公司的;而“六個西格瑪”的質量管理辦法,是從聯信和摩托羅拉公司“拿來”的,并且在實踐中還有新的創意、新的發展。
市場競爭和社會實踐告訴我們,在知識經濟社會形態下,市場競爭可歸結為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最終歸結為學習力的競爭。未來唯一持久的競爭優勢,就是具備比競爭對手更快速學習的能力,也就是說要想跑得快首先要學得快。
今天人們使用的手機,一般過二天就得充電,電話溝通頻率高的商務人士必須是天天晚上要充電,否則就要斷電了,每當出差或旅行時,充電器絕對不可以落下。學習就是“充電”,天天充、時時充,否則就會斷“電”,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人經常“斷電”。任何人思想覺悟的提高,學識才干的長進,工作成績的取得,良好習慣的形成,都有待持續努力、逐步積累的過程。
尤其,這次金融危機的影響,各行各業的競爭加劇,也將朝一個有序的、規范化的方向前進,任何投機的行為都將無法得到生存與發展。
根據以往在國外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許多人重新走入學校進修升造。那么,金融危機已來了,你的“充電器”準備好了嗎?你將采取什么方式進行學習與提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