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小華 (www.jiangxiaohua.com.cn )
互聯網時代,發生了許多巔覆式的改變——這是有目共睹的。
本人從事執行力研究多年,發現過去許多習以為常的執行法則,突然變得不適用了。不禁想起了三星李健熙發起的“新經營運動”說的一句話——除了老婆孩子,一切都要改變。如今,互聯網思維大行其道,那么,針對互聯網思維,執行力問題要有哪些改變呢?
1. 智慧執行非絕對執行——多強調員工智慧,少強調員工服從
過去中國的企業多數屬于OEM或大規模
生產的時代,員工需要按照標準一絲不茍地執行上級的指令。強調的是絕對執行,拼的是體力,講究的是無條件服從,管理者更多地強調操作步驟,這種執行難免會走向機械式、被動式執行。
然而,互聯網時代是創造和用戶體驗的時代,不管是客戶還是員工在乎體驗,工作也不例外,像絕對執行、無條件服從應該是缺乏較好的體驗?;ヂ摼W時代的員工需要主觀能動性,強調的是智慧執行,拼的是智力,講究的自主性操作,管理者界定的是正確的結果而非操作步驟——智力比體力重要,選擇比努力重要。
2. 快樂源泉非謀生手段——多強調“人”本身,少強調“事”本身,
在過去,員工為了更好的生存,更好地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工作就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可以因為收入放棄自我體驗。工作即成了任務,注重的是服從性及指標的完成性,執行的是上級制定的目標,強調的是事情是否按質按量按期完成,講究的是效率。
然而,互聯網時代,強調的是體驗,工作要快樂,即使薪水不錯。在過去,人們往往理想著不用工作就可以衣食無憂,如今,不工作是一件特別痛苦的事,因為少了追求,缺乏充實感,跟不上時代的節拍。如今員工注重參與感,強調舒適度,執行自己認可的目標而非所命令的任務——人比事重要得多,體驗比完成重要。
3. “借口”是機會非沒有任何借口 ——多強調領導責任,少強調員工責任
在過去,“沒有任何借口”的思想大行其道,卻成了主管的首選借口。為何如此說呢?當問題發生時,往往強調的是下屬的問題,卻比較少尋找上層的責任——這也許比較適合軍隊組織。但割裂了執行的主體,因為關鍵的少數往往制約著次要的多數。
“借口”應成為上層的工作重心——如何杜絕下屬不找理由或者根本沒有理由可以拿得出來,甚至員工的理由與借口成了我們改善問題的突破口。俗話說,問題就是機會,不允許說理由與借口,等于杜絕了改善的通道,何況人性本身就是趨利避害的。關于這一點,并不是不追究員工的責任,而是更多地追究上層的責任。
4. 人是環境的產物非態度決定一切——多強調
團隊機制,少強調員工心態
過去,比較強調勤奮,成功學大行其道,心態課比較流行,提高執行力往往優先“洗腦”,可是“大鍋飯”時代,無論怎么“洗腦”,大家仍然出工不出力。后來,進行了分田到戶的改革,我們發現基本不用做什么思想工作,結果卻顯而易見。
互聯網時代,強調勤奮背后的動力。老板為何比員工勤奮?是因為國家進行了制度的改革,給了創業人員足夠的動力。互聯網時代執行力提升首先是機制的改革,它比過去任何時期、任何方式都要重要的多。
5.
團隊與個人共贏非集體利益高于一切——多強調個人利益,少強調公司利益
在過去計劃
經濟、人民公社的時代,強調集體利益高于一切,這是一種非現實的理想主義。實際情況是個人利益的實現是前提,有了個人利益,同時,就在滿足社會的利益。沒有個體利益,哪有集體利益呢?
提升執行力的互聯網思維即管理者至少要做到三講:
講結果:界定正確的結果,不限制操作方法;
講因果:理清前因后果、來龍去脈,享受工作的體驗;
講后果:明確完成后的好處與壞處,懂得個人利益在哪里。
總之,可以讓工作釋放出快樂,如人際快樂、專業快樂和增值快樂。人際溝通不只是工作的需要,也是快樂的源泉;變被迫為一切以我為主、把個人興趣變為
職業成就;同時,讓員工覺得有難度、有干勁、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