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不適應市場的發展而相繼被淘汰。中國咨詢市場的發展潛力可以說是非常巨大的,但是由于本土咨詢業存在專業化程度不高,人才結構不佳,市場發育不良,行業監管虛弱等頑疾,當巨大的市場潛力變為現實,本土咨詢業的發展可謂是跌跌撞撞,舉步維艱。他們不但要克服“先天不足”的薄弱基礎,還要在外資咨詢機構的擠壓下求得生存、發展空間,由此可見生存是多么不易。
本土咨詢業在中國剛剛經歷了短暫的20多年的歷史,作為一個新的行業其發展在中國還缺乏強勁的市場需求,再加上國外咨詢公司的搶灘,目前本土咨詢市場還比較動蕩、比較混亂,競爭也比較殘酷。面對現狀,本土咨詢業不能坐以待斃,而是應該進行反思找出結癥所在,打一場屬于本土咨詢業的翻身仗!
一、 質量之戰 長久以來,一些咨詢機構單方面追求經濟利益,一切向“錢”看,不注重咨詢的質量,抱有一種“賭徒心態”,企圖用一些舊方案來唬弄客戶。還有一些咨詢公司屬于教條主義的生搬硬套,只注重文案,缺少現實思考,做出來的方案令人眼花繚亂,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無從下手,中看不中用。據零點調查公司的有關調查,企業對接受管理咨詢的滿意率僅為55%。 一個企業產品質量是決定這個企業能否在市場中生存的驗金石,如果產品質量不過關,花招、虛招再多也逃脫不了被市場逃命的厄運。所以說,中國咨詢業想要同國外咨詢機構競爭,取得良好的市場占有率,質量就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本土咨詢業應該從從客戶價值出發,真正地在項目運作過程中給客戶提供價值,為客戶的持續發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議,并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幫助企業獲得成長。 另外還要注重創新精神,因為目前咨詢業內普遍流行著“抄襲”的行為,你抄我,我抄你,同樣的案例同樣的方法,沒有一點創新性。而在當今社會,創新是競爭力的標志,只有擁有了自己的“殺手锏”才能留著客戶,發展生存下去。
二、 人才之戰 咨詢業作為知識和智力密集型產業、邁向21世紀的戰略性產業,其核心資源是人才。在“靠腦發展”的咨詢公司里,公司的成功不在資本,人才才是一個咨詢公司的致勝之本。目前人才匱乏是本土咨詢業存在的另外一個突出問題,從業人員魚龍混雜,“大師”與“騙子”共舞。 為了提高本土咨詢業水平應該盡快采取措施,提高本土咨詢機構及人員的素質和能力。咨詢公司應特別注重自身的隊伍建設。在選拔人才上嚴格要求,貫徹精益求精,寧缺毋濫的原則。顧問人員應合理搭配,作到一專多能,博中有專,專博相濟,成為“軟”“硬”兼備的管理同才。本土咨詢業內應該建立起一套相對完善和成熟的人才制度,并按照精選——鍛煉——培養——淘汰的一系列程序進行人力資源的管理。
三、專業化之戰 回顧咨詢業在中國的發展歷史,當咨詢剛剛進入中國的那幾年,許多咨詢公司由于不清楚市場發展的導向,所以給自己定位為“全面”的咨詢公司,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能作。往往“大”而忽視了“小”。這一大一小具體是什么呢?“大”指公司業務范圍,很多咨詢公司業務包羅萬象,一眼看上去好像沒有他們不會的,貌似無所不能。其實真正實施起來,卻發現他們是一瓶水不滿半瓶水晃蕩,什么都做不好。這勢必導致每個領域都缺乏核心競爭力,做不深,做不精,讓顧客對咨詢水準產生疑問。其實“大”不一定表示,“小”不一定表示弱。目前由于市場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面對跟企業聯系緊密的咨詢業也應該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不一定什么都要做,結合自身實力,只要在一個領域做到做好。目前客戶逐漸成熟,能夠明確地知道自己的需求,同時對咨詢提出很高要求。據有關報道顯示44%的上市公司在選擇咨詢公司的時候,第一標準是咨詢公司的業務專長。這時,具備自己獨特的核心專長與技術成為咨詢公司發展的第一要素,由此可見專業對本土咨詢業的重要程度。 四、內外之戰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這在中國咨詢業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屈指可數的幾個外國巨頭吞噬了國內咨詢業產值的80%。但是洋咨詢并不是無懈可擊的,本土咨詢業只要找到自身優勢,完全有能力同洋咨詢一決雌雄的。 洋咨詢的高收費成為了國內企業“不能承受的輕”薄薄的幾頁咨詢報告動輒幾百萬,高則上千萬乃至逾億元。高收費使許多正在成長的中小企業,望而卻步,而中國市場80%都屬于中小企業,所以本土咨詢機構應該抓住這個特點,本土咨詢機構收費較低所以在努力發展自身實力的同時牢牢的抓住這一部分客戶源,這樣就不愁找不到生存之本了。另外洋咨詢多數運用的思想和提出的管理方法相對比較適合國外的企業,而中國企業的發展歷程有其獨特性,洋咨詢的解決方案以及那些成功的經驗移植到中國未必成功。由于洋咨詢對中國市場發展、環境等問題不甚了解,所以所提出的方案對于本土企業來說猶如一塊雞肋。本土咨詢機和中國各企業共同發展,是中國企業發展的見證人,本土咨詢業土生土長,在文化、語言、理念、甚至社會體制上的認同感都具有洋咨詢無法擁有的優勢,本土咨詢業應該抓住這個優勢,在汲取洋咨詢成功方法的基礎上,保持自己的特點,使自己無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