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有學員來向我拜師求藝的時候,我總是先讓他們去讀《大學中庸》。時間久了,有的學員問我:“王院長,您讓我們先讀《大學中庸》是因為他們是四書的開門兩篇佳作嗎?”
我于是做了如下的說明:
學習術數好比高空走鋼絲,要想走的好,走得穩,必須要先在地上練習平衡的本事。那么,讀明白《大學中庸》就是一種在地上練習平衡的本事。
讀懂《大學中庸》并不容易,不管是朱熹的《四書集注》,還是王陽明的《傳習錄》;也不管是王夫之的《讀四書大全說》,還是熊十力的《十力語要》都從不同的角度來解讀《大學中庸》中揭示的治學,修身,處世,治國,安邦的思想精妙之處。
現在,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談談《大學中庸》中沒有言明的潛規則:
第一、治學的目的究竟是為誰服務?
在《大學》中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這一段告訴我們治學的根本是先了解和學習萬事萬物的發展和變化的規律,這是一切事務的開端和根基。
在此基礎之上,治學的目的究竟是為誰服務呢?
理想化的形而上的觀點是:為國家,為政府,為民族。這個是我們從小在課堂上,老師教給我們,至今一直無法忘記的真理。學習為了什么?就是為了報效國家。
現實化的形而下的觀點是:為家庭,為父母,為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