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作為四書之首,歷來被儒家學派奉為學子必修之精要學問。那么,我們生活在網絡信息時代的現代人如何來學習它呢?它又能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發呢?今天我就來談談我個人的一些感受。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到了唐代,韓愈等引用《大學》,開始為人所關注。到了宋代,程頤、程顥非常重視《大學》,并將其稱為“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后來,南宋理學宗師朱熹在二程基礎上,重修《大學》,分經一章,傳十章,并認為格物致知章缺失,作了《補傳》。朱熹對《大學》的解釋是一種從理學角度的重新闡述。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朱注的《大學》成為主流。后來,理學名臣真德秀作《大學衍義》,向皇帝進講《大學》,至此,《大學》成了政治讀物。
到了元代,朱熹的《四書集注》成為各級學校的必讀書,而《大學》作為《四書集注》之中的重要一篇文章,在長達五百九十二年間,被求取功名的士子門晝夜攻讀,爛熟于心。
明代中后期,王陽明的“王學”成為學術界的主流思想,反對朱注者不乏其人。王陽明認為:應該持守古本,不應該改正《大學》。但是,當時朱學的影響力深遠,科舉依然采用朱熹的《四書集注》為范本,王陽明的觀點未能引起重視。
清代考證學興起,很多人開始擺脫理學,崇尚漢學,故此,越來越重視古籍本義。
到了近代,孫中山先生贊賞《大學》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養目標和修養方法,認為這些都是應該保存的“中國的獨有寶貝”。此一說,可謂使得《大學》的學術地位一下躍升到中華文明之難得瑰寶一列。
逸仙先生的總結其實就是《大學》主要講的內容。《大學》主要講的就是一個成年人(古代十五歲入大學,學習成人之學,謂之“大學”。)應該培養和追求的修養目標和修養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