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卦(1) 之一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著,(2)參天兩地而倚數,(3)觀變于陰陽而立卦,(4)發揮于剛柔而生爻,(5)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6)
注釋:
①案馬王堆出土帛書《系辭》雜有今本《說卦》前三章,《隋書·經藉志》載:“及秦焚書,……唯失《說卦》三篇。”可以斷定《說卦》在流傳過程中有錯簡、誤論現象。因材料的限制,無法證實錯訛的具體情形,故此還按傳統對《說卦》章節劃分注澤。
②幽:隱,深。贊:又作“讚”,其義訓為“助”、“求”。幽贊,即深深祈求。神明:本指天神地明。莊子曰:“天尊地卑,神明之位。”(《莊子·天道》)荀爽:“神者在天,明者在地。”(李氏《周易集解》)此指天地變化神妙莫測。生蓍:創立揲蓍之法。
③參天兩地:先儒眾說紛紜,茲列幾說如下:(一)天地之數相合,天得三合(一、三、五),地得兩合(二、四)。(二)分天象為三才,以地兩之,立六畫數。(三)天地之數為十,以天三乘之為三十,以地二乘之為二十。其數積之和正為大衍之數五十。(四)天圓地方,圓是用一圍成三,方是用一圍成四,三為三個奇數,四是兩個偶數,故三天兩地。(五)三天兩地即為古代奇偶。(六)參天者,謂從三始,順數而至五、七、九;兩地者,謂從二起,逆數而至十、八、六。以八卦相配,天三配艮,天五配坎,天七配震,天九配乾,此從三順配陽四卦;以地二配兌,以地十配離,以地八配巽,以地六配坤,此從兩逆配陰四卦。取八卦配天地之數總五十而為大衍,天一地四無卦可配,故虛而不用等等。綜觀先儒諸說,多為臆測之辭,似未得實。案“參天兩地”之確義,筆者以為在《說卦》中已作明確解釋。《說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揮于剛柔而生爻,……。”又說:“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兩段文字,皆以“昔者圣人之作《易》也”起始,但一述神明之“數”,一述性命之“理”,而“數”、“理”一致,故這兩段文字是互應互補的。對比這兩段文字,可看到其前一段“參天兩地而倚數”與后一段“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是前后互應的,先儒之誤在全以奇數釋“天”,而不知其“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皆以偶數釋“地”,而不知其“立地之道曰柔與剛”。這種天道中即有陽又有陰,地道中即有柔又有剛的思想,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天道“曰陰與陽”,顯然只有“三”,因“一”為天數象陽,“二”為地數法陰。但“一”雖為天數象陽但無法包含地數“二”,以體現天道之“曰陰與陽”,惟有天數“三”,才既含天數“一”,又含地數“二”體現出天道的陰與陽。此即“參天”倚數的根本所在。同樣,在地形成,“二”為地數法陰,但地數“二”中已包含天數“一”。故地道之“柔與剛”在“兩地”中包含。總之,參,即三。兩,即二。參與兩,乃指天地之數中各能包含陰與陽的最小生數。
④變:變化。此言筮法,指數之變化,即分二、掛一、揲四,歸奇于扐蓍策變化。《系辭》有“十有八變”之變即是此意。陰陽:指老陰、才,少陰,少陽。
⑤發:動。揮:變。剛柔:指剛畫柔畫。生爻:剛變生柔,柔變生剛,九六相變。
⑥道:天道。德:得。所得以生謂德。道德猶言自然規律。理,條理。義:制事之宜。窮理盡性:研究物理窮盡物性。命:天命。
今譯:
昔日圣人作《周易》時,深深祈求神明而創制蓍法。是以天數三與地數兩為依據而確立陰陽剛柔之數,觀察陰陽的變化而確實卦畫,變動剛柔之畫而產生了爻。和順于(自然)道德,而調理事物得其宜。窮研物理而盡物性,以至于通曉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