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扭轉困境辦法總比困難多!
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 于斐
現在企業的運行面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發展趨勢嚴峻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老板們個個憂心忡忡、愁眉不展。
怎么辦,如何盡快扭轉危局呢?
突然想起兩個人來,一個代表“勇”,一個代表“謀”,只要兩者具備了,企業走出困境并非是件難事。
大家知道,在土地革命乃至長征時期,彭德懷和林彪是毛澤東和朱德手下的兩員大將,紅一方面軍的總指揮是朱德,黨代表是毛澤東,紅一方面軍下轄第一軍團和第三軍團,軍團長分別就是林彪和彭德懷。
毛澤東手下的高級指揮官雖然性格各異,但他們配合得很好。林彪善于聲東擊西和隱藏自己,善于奇襲和伏擊,善于從側翼和敵后發起進攻和使用計謀。他的膽量和善用疑兵超過任何人。不過,據說他只在十分把握時才出戰。而彭德懷總是從正面進攻敵人,他打仗極為勇猛,對手一次又一次被消滅。彭認為打一場戰斗,必須使得得失相抵,或得大于失,要多繳獲槍炮,多抓俘虜,并更多地把戰俘轉化為紅軍。這才算打好了仗。
在戰場上,彭德懷的特色是驍勇、剛猛,而林彪則是陰柔而辛辣;彭德懷喜歡從正面強攻敵人,林彪則喜歡更多的計謀和韜略;彭德懷是“兩軍相遇勇者勝”,突出一個“勇”字,而林彪則重點主要是講究戰略戰術,;利用天時地利及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把仗打的更巧、更妙,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突出是一個“謀”字。
早在南昌起義厚的會昌戰役中,林彪就靠采用正確的戰術而取勝。當時的敵人是國民黨的王牌部隊錢大鈞部,敵人又先占領了有利的制高地。起義軍從正面強攻,多次失敗。起義軍指揮部將遲到的林彪的部隊投入戰斗。林彪上到前線觀察,發現敵人的防守正面強而兩側弱。于是采取了避強擊弱的策略,從側翼進攻,利用一條干水溝隱蔽地將兵力運送到敝人的眼皮底下,才突然發起攻擊。結果奏效,將敵人打敗。
從那以后,林彪對謀略就更加情有獨鐘。他利用各種機會,努力閱讀各種兵書,學習、鉆研兵略。此后,林彪對各種謀略的使用越來越嫻熟,其規模也越來越大,效果也越來越好。
商場就和戰場一樣,是需要靠人來激活的,面臨嚴峻的形勢,如何贏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在這方面,作為低成本營銷整體市場解決方案供應商的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熱切建議企業家們積極應對,從營銷方面抓起,整合自己的資源,積極尋求外腦幫助,一手抓“勇”,一手抓“謀”,以使自己的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下面三種路徑,供企業家們在經營行為中參考,正如著名品牌營銷專家于斐先生所指出的那樣,不管采取何種形式,在發展的不同階段該勇則勇,該謀則謀。但在現階段情況下謀應大于勇,在策略上,林彪的做法還是值得借鑒的。
做減法。企業過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技術優勢,多年來一貫制甚至很多時候都重復以往的模式和經驗,對市場的需求變化缺乏敏感性,在自身資源達不到的情況下,沒有尋求合作的意識,創新動力不足,眼光還只局限于企業內部的生存活小富即安上,所謂的控掘自身潛力,日子過得很艱難,而且隨著形勢的發展,有被逐步邊緣化的趨勢。
做加法。競爭的殘酷性和多元化發展,使得企業在這方面有了較高的覺悟,企業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市場的拓展、產品的研發、質量的提升和財務管理,通過依靠企業自身的積累慢慢發展,也有了借勢借力、整合資源的想法和打算,有變革和創新的決心,但行為方式上快慢不等、決策水平有高有低。目前,市場競爭激烈,產品同質化、利潤率低下等是企業家最為痛苦和煩惱的核心問題。
加法經營和減法經營是傳統經濟發展的常規模式。
做乘法。企業的乘法經營則具備知識經濟的特征,在乘法經營中,企業家不再局限于自己有多少員工,有多少設備,沒有圍墻的“虛擬經營”是其顯著特征,企業家借助資本的力量,對行業進行整合,力求企業價值最大化和財富增長高速化。企業擁有資本,可以進行宏觀的市場布局,充分整合行業的產品資源和市場資源,借助社會商業性渠道網絡優勢和風險投資帶來的放大了的資本效應,快速復制和并購、重組,創造出一個財富神話!
由此可見,你的企業到底往哪走是必須盡快明確的,即使已經在做的,面對新形勢是否應該調整或者有變革的決心在創新模式上下功夫等等,已容不得半點耽誤了。
于斐先生,著名品牌營銷專家,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CEO,中國十大杰出營銷人,人民日報社市場報等8家權威媒體和機構認定的“中國品牌建設突出貢獻獎”獲得者,《中國證券報》特約品牌顧問,中國《品牌》雜志首席專家,清華大學高級工商管理總裁培訓班導師,中國保健行業十大杰出經理人,中國最具影響力營銷策劃100人,中國國際健康科學研究院副理事長。
十多年的營銷生涯,成功服務過多個著名品牌,其領銜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是“中國管理咨詢行業最具影響力十大品牌”,現專業致力于品牌策劃、公關傳播、新聞營銷、招商代理、市場推廣、實戰培訓等營銷服務,出色的企劃力、整合力、執行力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于斐先生根據自身在外企、國企、民企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資深閱歷,長期致力于把低成本實戰營銷理論上升到實踐和方法的高度,在行業中率先倡導了多個在全國深具影響的營銷策略和商業模式,創造了可觀豐厚的物質和社會效益。受到了《亞洲新聞人物》周刊、新加坡《聯合早報》、澳門蓮花衛視等海內外媒體的重點報道,其營銷案例多次入選美國《福布斯》和美國科特勒營銷集團《中國營銷創新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