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95%的創業者都不成功?
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 于斐
不久前,我去廣州講課,期間寫了一篇《太聰明的人往往創業不成功》的文章,在專業財經博客上推出后,很紅很火爆,點擊率也很高,也引起了許多人的警覺和注意,如今再次寫下這個題目,許多人也許會覺得害怕,會膽顫心驚,作為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的CEO,我想這不是什么壞事,讓他們提早有個心理準備很重要。
很多人會問,“于老師,你為什么會這么講呢?是否有點危言聳聽?!笨吹贸鏊麄冞@樣問,不要說心里沒有底,更是對今后沒有清晰的認知和茫然隨波逐流的盲目麻木的真實寫照,對此,我說一點都沒有,你只要看看現在,有多少創業者都是憑著激情和干勁,有的主動有的被動,在定位模糊不清、資源尚未具備、風險掌握不透,又沒有專家指導和情況下就撲騰撲騰扎猛子跳下河的情況,你就會明白,這其中大多數人其實是會被淹死的。
這幾年,受政府部門的邀請,我曾去過許多城市做過有關創業主題的報告,每場下來都很受歡迎,面對臺下黑壓壓的聽眾,我都會告訴他們,一個人想創業,無論是在項目選擇、先期投入、經營方式、管理制度、人員儲備、服務手段方面都要有自身的特色,要有差異化和人性化的價值取向,要知道創業的成功不是某個環節的成功,而是整個系統的成功。不在于你擁有資源的多少,而在于你如何合理組合盤活這些資源上,如果自身沒有能力解決可以請教專家,不要自詡聰明,有做生意的天性,那樣的結局不美妙,下場當然也很可悲。
現在,整個社會都說創業難:缺少啟動資金,快速發展難;沒有品牌,打開市場難;吸引不來高素質人才,執行難……
正如《商學院》雜志講的那樣,即使在世界上最富創業精神的美國,所有新創企業中也有40%存活不到一年,2/3以上在其第五個生日之前死亡,僅有25%的新企業生存了8年。更令人震驚的是, 大多數創業者幾乎沒有盈利,一般來說, 即使讓企業存續10年的創業者,也只獲得了在他們以往的受雇生涯中所獲得真實收入價值的65%。
由此看出,成功不容易,只有那些影響初創企業發展的各種要素——人、戰略、市場、競爭環境等等都達到一定條件才有可能創業成功。而失敗很簡單,眾多的影響因素中有一項沒有做好就有可能失敗,大到企業的戰略發展方向小到一份不完整的商業計劃書。
眼下,的確是創業的好時機。政策放寬、輿論放松,機會前所未有的在前方引領召喚,因而磨刀霍霍,躊躇滿志者大有人在,即使前期因各種各樣的原因遭遇挫折的,也不甘沉默,而正醞釀臥薪嘗膽,重振旗鼓。以往,社會輿論導向往往集中在:創業需要才能,需要機遇。為此,有些人多方拜師學藝,面壁修煉,也有的結朋交友,積累人脈,結果激情的開始往往帶來悲情的結束,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的專家認為,創業沒有統一的標準可循,也沒有固定的模式可鑒,關鍵是要有策略,找到方法,再加一點膽量,敢于突破,否則再多的才能、再好的機遇也會在你畏首畏尾,猶豫不決中喪失,等到別人在生意場上笑傲江湖,你內心的不服又有什么用呢。
于斐先生,著名品牌營銷專家,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CEO,中國十大杰出營銷人,人民日報社市場報等8家權威媒體和機構認定的“中國品牌建設突出貢獻獎”獲得者,《中國證券報》特約品牌顧問,中國《品牌》雜志首席專家,清華大學高級工商管理總裁培訓班導師,中國保健行業十大杰出經理人,中國最具影響力營銷策劃100人,中國國際健康科學研究院副理事長。
十多年的營銷生涯,成功服務過多個著名品牌,其領銜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是“中國管理咨詢行業最具影響力十大品牌”,現專業致力于品牌策劃、公關傳播、新聞營銷、招商代理、市場推廣、實戰培訓等營銷服務,出色的企劃力、整合力、執行力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于斐先生根據自身在外企、國企、民企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資深閱歷,長期致力于把低成本實戰營銷理論上升到實踐和方法的高度,在行業中率先倡導了多個在全國深具影響的營銷策略和商業模式,創造了可觀豐厚的物質和社會效益。受到了《亞洲新聞人物》周刊、新加坡《聯合早報》、澳門蓮花衛視等海內外媒體的重點報道,其營銷案例多次入選美國《福布斯》和美國科特勒營銷集團《中國營銷創新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