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浙中新報》報道,前兩天國內著名經濟學家、金融投資專家、南洋林德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總裁溫元凱,應邀到義烏發表演講,對義烏企業提出了自己的幾點建議,值得我們深思。 針對義烏小商品產能過剩,他提出了三點建議:1、對產品進行升級換代,以滿足城市居民的需求;2、抓住國家擴大內銷的機會,爭取將小商品賣到廣大農村去,挖掘農民的購買力;3、繼續做大出口,升級的方式直接到國外辦廠開店,建立自己的海外產銷渠道。 這三招主要是針對義烏企業的產品結構和銷售模式而言的,義烏企業是依靠小商品市場而起家。那時候產品稀缺,只要把產品做出來就能夠賣出去,主要的還是一種“坐商”的形式,不需要任何營銷方式。由于銷售良好,產品供不應求,大家就都辦起了自己的生產加工廠,自產自銷,前店后廠的模式就這樣誕生了。一直到現在,隨著市場知名度的不斷擴大,吸引了全國、全球的商人到義烏采購商品,市場的需求促使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催生了某些行業全國乃至全球的最大生產企業,為諸如沃爾瑪等500強企業加工生產產品。義烏也成了“小商品的海洋,購物者的天堂”,產品的豐富幾乎達到了“只有你想不到的商品,但沒有你找不到的商品”。 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因,義烏企業的產品結構相對單一,絕對的專業化,使得企業難以抵抗淡旺季的沖擊,更別說經濟危機的嚴重影響。所以,調整產品機構,形成企業具有特色的產品群就顯得非常的重要。同時,由于過分對于小商品市場的依賴,一些企業在市場營銷方面嚴重缺乏,沒有自己的銷售渠道,也沒有自己的出口權,品牌意識淡薄,致使企業產品銷售受制于人,難于走出困境。 而在企業人才方面,處于“兵多將少缺帥才,普工多,優秀的管理、營銷管理人才少。”這是極其普遍的現象,因為義烏過多的商業文化氣息,以及全社會的浮躁,急功近利,沒有很好的儲備人才,更沒有為人才的生存和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氛圍。人才畢竟不是商品,是不能速生和用錢買來。同時,義烏是一個老板文化極其濃厚的城市,不客氣地說相當多的企業主只是從商人變成了老板,還沒有真正意義上從老板轉化為企業家,尤其在意識層面,缺乏承擔社會責任應有的覺悟,以及尊重人才的必要誠信。他們在埋怨職業經理人素質不高,員工流失率大的同時,卻忘記了責任主體還是他們自己。因為企業主的不職業才導致了管理者和員工的不職業。改變還得從自己做起,從整個城市的人文做起。強兵先強將,強將先強帥。企業管理團隊不強,僅靠能人和強人是難以維持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當然,義烏和義烏企業主的過人之處就不用再說,可時代發展,社會進步,我們必須與時俱進,順應歷史潮流,以人為本,苦練內功,唯有雙贏或多贏,才能生存,才有進一步發展的后勁。 溫元凱還對義烏企業主提出了20字方針的建議:體制創新,核心競爭,廣招人才,資本經營,跨國運作。 目前義烏企業的機制相對還是比較僵硬,基本都是血緣維系的家族體制,外來人員融入比較困難。這方面的創新,還是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核心競爭力的打造,義烏企業主要還是處于賣產品的時代,如何解決產品同質化,提高產品質量,創造優勢品牌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另外,管理的規范化、銷售渠道的建設、人力資源的保障、工藝完善、文化建設等都是值得重視的問題。 而在人才方面,更重要的還是如何吸引,家有梧桐招鳳凰,既要做好硬件環境,更要做好軟件氛圍。什么時候義烏臨工市場消失了,什么時候義烏企業的用工就健康了。太多的員工寧可打臨工,而不愿進企業做員工。他們用腳投票,卻也說明了企業內沒有吸引力。以人才求生存,以人才求發展,千軍不易得,一將更難求。所以,一要培養;二要引進。更為重要的是尊重、認同、評價,以及合理地激勵。 資本運營,對于絕大多數的義烏企業還是非常遙遠,唯有少數優秀的企業可能成為幸運兒。如何整合資源,抱團協作,義烏企業主們也許還是會有點作為的。 經濟學家的良好建議,也許是一劑良藥,重要的還是義烏企業自身的理解。對于這一特殊的群體,有人稱之為“小狗經濟”,有人也將義烏商人稱之為“蟻商”,言其小,言其多。在過去那個時代,這一群人創造了不少可圈可點的輝煌,說他們創造了一個商業帝國也不過分,但在變化了的今天,依舊還“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恐怕就危險了。畢竟,這已經是一個新的時代,需要新的商業模式,需要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