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20全球競爭力報告》。報告顯示亞洲四小龍持續超越巨龍中國,均擠入前二十名,臺灣進步五名、韓國退步六名,這些結果呈現出的國家競爭力的新趨勢是怎樣的呢?
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世界經濟論壇(WEF)的夏季達沃斯會議移師中國,9月中旬在東北大連星海灣廣場隆重舉辦。此次論壇最引人注目的當屬《2009-2020全球競爭力報告》。哈佛經濟評論采訪了美國全球競爭力研究院院長黃力泓博士,以下為采訪部份內容:
Q.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報告是以什么指標評估形成的?
A. 全球競爭力報告由三大類,十二個中項,110個細項指標組成。分別為一、基本需要1.體制2基礎建設.3.總體經濟的穩定性4.健康與初等教育二效率增強5.高等教育與訓練6.商品市場效率7.勞動市場效率8.金融市場成熟度9.技術準備度10.市場規模三創新因素11.企業成熟度12.創新。主要是分析為什么有些國家可以持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些國家則不能。并且考察這個國家的繁榮是否具有未來持續性。
Q. 亞洲四小龍的整體表現出色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 比較亞洲四小龍的整體表現出色的主要原因在于:開放度,高度的商業成熟度,以及杰出的創新。而且,亞洲四小龍全部晉升到競爭力最高級的創新導向期。
Q.國家大小大小是不是決定國家競爭力高低的關鍵因素?
A.大小不是決定國家競爭力高低的唯一關鍵因素,雖然大國可以受益于龐大的內需市場,但是效果更容易蓋上整體的競爭環境。今年首登寶座的瑞士就是打敗了在金融業競爭力下降,財務債務狀況不佳的美國。同樣,世界經濟論壇最新的國家競爭力報告對亞洲四小龍的評價也超過了中國。(競爭力排名的前二十名中,亞洲國家就占五名,分別是日本與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香港、臺灣、韓國,超越了第29名的中國)
Q.在這份報告中如何解讀中國面臨的挑戰
A. 就報告顯示,中國比去年進步一名。顯然大陸保增長的策略確定奏效,這也是與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寬松的貨幣政策、實施一籃子計劃是密不可分的。溫家寶總理在論壇開幕致詞中也提到,‘中國經濟回升的態勢不穩定,不鞏固,不平衡。’據分析,總理最擔心的兩件事分別是中國的失業率及中國的產業轉型升級。
盡管中國經濟成長率居世界火車頭,外國人看中國可謂霧里看花。大國雖有市場優勢,但問題也會跟著規模被放大。對中國而言,未來的成長依然是不穩定的。但是溫總理表示中國還會堅定不移的推動積極地財政政策與寬松的貨幣環境。中國政府維持政策穩定的決心以及對長期效益的耐性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