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開發第二階段 成渝經濟區的「雙子星城」
改革開放后,東、西部經濟發展嚴重失衡,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中央。的確,大西部幅員大,包含內蒙古、陜西、寧夏、甘肅、新疆、青海、西藏、重慶、四川、貴州、云南、廣西等12個省市??偯娣e約672萬平方公里,占中國總面積70%;人口約3.3億,約占中國總人口的1/4。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大西部地區的產值一直很小。12個省市的國民生產毛額僅占大陸的17%,不成比例。
「前進大西部」的口號,因此一直喊得很響亮。國務院在2000年提出第一波「西部大開發」策略,計劃以資源輸出提高西部經濟成長,包括西電東送、南水北調、西氣東輸、青藏鐵路等四大項目。 但當西部開始成長之際,東部沿海卻更是突飛猛進了,東西差距仍然持續擴大中。 大陸大西部其實先天資源豐富,但卻因地處內陸,交通不便,與沿?!竷深^在外,大進大出」的發展熱況,形成嚴重的梯度落差。
大陸中央因此自2006年起,再次啟動第二階段「西部大開發」,將加快都市建設、發展強勢產業鏈列為新目標。
成渝特區 西部開發領頭羊
根據中共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全國制造業質量競爭指數顯示,在全國31個省市中,蒙古、青海、寧夏、云南、新疆、西藏等六個資源最豐富、輸出量最多的西部省份,剛好就位居競爭力排行的最后六名。
美國全球競爭力研究院院長黃力泓分析:「這顯示,單靠資源供應并不能改善西部落后的問題,所以,第二階段的西部大開發加進了「以點帶面」的新策略,先發展單一城市,再進行鄰近城市的連結,逐步像墨漬一樣擴散出去。在這個「以點帶面」的策略下,由重慶與成都組成的「成渝經濟圈」顯然已經成為大西部的領頭區域?!?
成渝經濟區擁有西部唯一的直轄市重慶,經濟區面積約15.5萬平方公里,城市密度每萬平方公里有1.73座,比全國平均水平多1.03座,常住人口8000多萬,有實力與大東北競逐繼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地區之后的「中國第四極」。
今年8月,重慶直轄十年因建設三峽有功獲得肯定之際,中共國務院又旋即宣布,在成渝地區成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有別于開放改革前沿的深圳特區,這是實踐「以點帶面」的全新「特區」概念,也等于是西部第二階段開發的試金石。
H型互補產業鏈 外商投資熱
成渝經濟區內的重慶與成都人口分別為2808萬和1059萬,且相距只有260公里,是難得的「雙子星城」。黃力泓巧喻的指出。
其中,重慶是中國的老工業基地,具備制造業、能源、化工等產業基礎,成都的高科技、航天、觀光業則穩坐西部第一把交椅,但雙城發展障礙都在于未能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你看看,就在重慶和成都兩個城市的南北,各擁有一排密密麻麻的都市群,而且每一個都叫得出名號,」美國全球競爭力研究院院長黃力泓指著地圖解釋。
「西側從綿陽到宜賓,東側從南充到江津,正好是各具能源、航天、重工業、高科技的特色產業鏈,若再由成渝兩城之間做交通連結,就成為H型的互補架構,」黃力泓補充說。
為營造外資西進誘因,2000年至今,中共中央已在大西部投入超過2兆民幣進行基礎建設,并提出多種免稅措施;這次,成渝雙城被中央相中,除了先前的食品、房地產等「人頭生意」熱潮高燒不退外,現在物流、高科技、汽車配套等也成為外商投資的熱點。
「城鄉改革實驗區已經啟動,都市化將提升消費力,連零售業也看好未來五年內西部將再造一波擴點榮景,」黃力泓說。
由成渝經濟區領軍的中國西部已進入新一波投資熱潮,投資者正前仆后繼,展現不可忽視的未來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