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2 于(西安-重慶 航班上執筆)
網上有個年輕媽媽這樣形容自己的“親子”一天:把新西蘭奶粉裝在美國奶瓶里喂養孩子,再用日本洗滌液清洗餐具,出門散步把孩子裝進德國產的童車,回家用法國浴液為孩子洗澡。現在很多年輕的父母在全球為孩子采購嬰童用品,這些年輕的父母被稱為“海淘族”。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統計,2013年,內地“海淘族”規模已達到1800萬人,預計到2018年,這一數字將達到3560萬人。
“海淘族”的不斷壯大,說明公眾對產品質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也說明了國內相關產品的質量不被信任。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這與企業缺乏工匠精神有關。很多企業追求“短、平、快”帶來的即時利益,而忽略了產品的質量,更是把工匠精神拋之腦后。
形成今天這樣的尷尬局面也是有歷史原因的,在物品短缺的年代,企業無論生產什么產品都有人要,就是質量差一點也沒問題,甚至還會供不應求。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為了追求利潤,自然不重視工匠精神的培養。然而,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現在人們已經告別了物品短缺,反而出現了產能過剩。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已經今非昔比,現在已經出現了數量龐大的中產階級。同時,人們的消費結構和消費習慣也已經發生根本的改變。由三十年前的只圖廉價實用,滿足基本要求即可;到今天質次價廉的物品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特別是中產階級的出現,購買商品價格已經不是他們考慮的重要因素,他們更重視質量。
所以,很多企業還是堅持之前的老思想、老傳統,生產出大量“物不美價廉”的商品,結果造成大量庫存,出現產能過剩。由于質量原因,“海淘一族”甚至舍近求遠,不遠千里去國外掃貨,而無視國內的同類型產品。
為了解決產能過剩問題,2015年國家提出了“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提高產品的質量。為了提高產品的質量,就必然發揚工匠精神,用精益求精的態度做好產品。
我國是一個世界公認的制造業大國,國外曾流傳這樣一個段子:一位母親問孩子上帝住在哪里?孩子回答說,上帝創造了萬物,他一定住在中國,因為所有東西都是中國制造。從這個段子可以看出,中國制造在全球市場上的占有率有多高。但是,另一方面中國制造給消費者的印象很一般,甚至很多中國人喜歡外國貨。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根本上還是因為中國制造缺乏工匠精神,給消費者留下了廉價低質的印象,從而正在喪失國內外的消費群體。
然而,更嚴重的是曾經中國引以自豪的人力資源優勢正在喪失,生產成本正在逐步增加。與此同時,德國提出了“工業4.0”計劃,美國等發達國家提出了“再工業化”“ “重振制造業”的戰略,這將使中國的制造業面臨嚴峻的挑戰。
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國制造業必須提高產品質量,才能增強中國的產品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同時,全球化的發展,“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都將使中國的產品在更廣的范圍內參與市場競爭。未來的競爭不可能再打“價格戰”,中國的制造業必須轉型升級。中國的產品想在全球市場上具有競爭力,將來必須以品質取勝。中國要由制造業大國轉變為制造業強國,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沒有工匠精神是無從談起的。
曾經,中國制造在國際上也有不錯的口碑,然而由于很多企業為了追求眼前利益,不重視產品的質量,才造成了今天中國的產品在國際上缺乏競爭力。但是,我國一些有名的品牌和大企業還是非常重視產品質量的,例如海爾、格力、華為等等。海爾總裁張瑞敏曾為了抓質量而怒砸冰箱,他這一錘子下去,砸出了一個追求高質量的企業。
隨著消費者對商品質量安全和品質的重視,人們需要由工匠精神打造出來的產品。如今,國家重提工匠精神,并把工匠精神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是為了解決中國制造業生存、發展的出路。這是國家所倡導的行動,更是時代的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