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很多人都引用《績效主義毀了索尼》這篇文章來為自己做不好績效找借口,下面我們來看看這篇的觀點和績效的關系。而日本則是歸因于外的高手,不從自己找原因,遇事就找別人的原因。為什么績效成就了GE、Google、Intel、阿里巴巴、萬科、華潤、華為、海爾等等卻唯獨毀了Sony,這才是大家應該思考的問題。筆者將這篇文章找出來,逐一分析,以饗讀者。
索尼連續4年虧損,去年更虧損63億美元。為什么?績效主義毀了索尼!因實行績效主義,職工逐漸失去工作熱情。在這種情況下是無法產生“激情集團”的……公司為統計業績,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而在真正的工作上卻敷衍了事,出現了本末倒置的傾向。2006年索尼公司迎來了創業60年。過去它像鉆石一樣晶瑩璀璨,而今卻變得滿身污垢、暗淡無光。因筆記本電腦鋰電池著火事故,世界上使用索尼產鋰電池的約960萬臺筆記本電腦被召回,估計更換電池的費用將達510億日元。
注:出現這種問題就是績效管理中的管控機制缺失所致,與其說是績效害了sony還不如說是缺失績效管控機制害了自己
PS3游戲機曾被視為索尼的“救星”,在上市當天就銷售一空。但因為關鍵部件批量生產的速度跟不上,索尼被迫控制整機的生產數量。PS3是尖端產品,生產成本也很高,據說賣一臺索尼就虧3.5萬日元。索尼的銷售部門預計,2007年3月進行年度結算時,游戲機部門的經營虧損將達2000億日元。多數人覺察到索尼不正常恐怕是在2003年春天。當時據索尼公布,一個季度就出現約1000億日元的虧損。市場上甚至出現了“索尼沖擊”,索尼公司股票連續兩天跌停。
注:關鍵零部件的生產速度跟不上?如果一定要在績效管理里面找原因,那就是量生產計劃沒做好,沒臺都虧損多數是因為沒有成本控制
坦率地說,作為索尼的舊員工,我當時也感到震驚。但回過頭來仔細想想,從發生“索尼沖擊”的兩年前開始,公司內的氣氛就已經不正常了。身心疲憊的職工急劇增加。回想起來,索尼是長期內不知不覺慢慢地退化的。
“激情集團”消失了。我是1964年以設計人員的身份進入索尼的。因半導體收音機和錄音機的普及,索尼那時實現了奇跡般的發展。當時企業的規模還不是很大,但是“索尼神話”受到了社會的普遍關注。從進入公司到2006年離開公司,我在索尼愉快地送走了40年的歲月。我46歲就當上了索尼公司的董事,后來成為常務董事。因此,對索尼近年來發生的事情,我感到自己也有很大責任。偉大的創業者井深大的影響為什么如今在索尼蕩然無存了呢?索尼的輝煌時代與今天有什么區別呢?
首先,“激情集團”不存在了。所謂“激情集團”,是指我參與開發CD技術時期,公司那些不知疲倦、全身心投入開發的集體。在創業初期,這樣的“激情集團”接連開發出了具有獨創性的產品。索尼當初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有井深大的領導。井深大最讓人佩服的一點是,他能點燃技術開發人員心中之火,讓他們變成為技術獻身的“狂人”。在剛剛進入公司時,我曾和井深大進行激烈爭論。井深大對新人并不是采取高壓態度,他尊重我的意見。為了不辜負他對我的信任,我當年也同樣潛心于研發工作。比我進公司更早,也受到井深大影響的那些人,在井深大退出第一線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仍以井深大的作風影響著全公司。當這些人不在了,索尼也就開始逐漸衰敗。從事技術開發的團體進入開發的忘我狀態時,就成了“激情集團”。要進入這種狀態,其中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基于自發的動機”的行動。比如“想通過自己的努力開發機器人”,就是一種發自自身的沖動。與此相反就是“外部的動機”,比如想賺錢、升職或出名,即想得到來自外部回報的心理狀態。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熱情,而是出于“想賺錢或升職”的世俗動機,那是無法成為“開發狂人”的。
注:為什么同樣做績效考核的,Google激情依舊而Sony卻沒有激情。我們從上面的論述中不難看出是Sony的績效激勵太單一。僅僅有外部激勵而內部激勵缺失。原來的激情恰恰來源于內在激勵。而績效管理的激勵機制要求的確實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相結合。“工作的報酬是工作。”則是內在激勵的最好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