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年春節,人們發現收到的新春祝福不再僅僅是手機短信,馬年時興的一種拜年方式——微信成了一種新的時尚.今年由于有了微信,以往用短信拜年就顯得out了。親朋好友們在微信群和朋友圈里相互拜年,既熱烈喜慶,又可以便捷互動,也算是拜年方式上的與時俱進吧。
我簡單列舉幾點:
首先微信拜年可以輕松地將自己的“語音祝福”發送給各位朋友,不僅操作方便,而且還可以聲情并茂。我也收到了各式各樣的“語音祝?!?。
其次通過微信等網絡應用,語音、圖片、文字、動畫編輯組合?!榜R年來了,馬上有喜……”“會說話的湯姆貓”變聲錄制了一段賀年歌曲,發送到微信群組上。我也收到了微友們發來非常搞笑的“會說話的湯姆貓”的賀年祝福。
再次在微信里“發紅包、搶紅包”成了今年春節人們互致問候的新方式,也為馬年春節增添了濃濃的年味。過年送紅包是國人的傳統習俗,無論是收紅包還是發紅包,其實真的不在乎有多少錢,通過這種新的電子創新方式,既有游戲性又有互動性,一下子拉近了與親朋好友的距離,增進了情感交流。這種將社交媒體與中國傳統民俗相結合的新方式,讓大家玩得不亦樂乎,也體現出科技創新對人們生活的改變。
當然還值得一提的是年初四在微信里現場直播的72屆部分同學聚會情景,雖然袁扁同學盛情邀請因有事不能前往,仍然感受到濃烈的現場氣氛。這就是"微時代"的功效。
“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隨著微信的慢慢普及,我越來越認同這句話了?,F在不管是走在大街上,公交車上,商場里,排隊的人群中,還是在飯桌上,同事朋友聚會中,人們正在用微信和自己的好友隨時隨地的聊天,這種感覺真的很有意思。我們會發現他(她)們手里拿著各式各樣,五顏六色的手機,在用微信和自己的姐妹,朋友,父母,同學,同事聊天,這種感覺成了城市里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微信發展的很快,它受歡迎的原因很簡單,方便實惠。我玩微信時間不長,微友也只有幾百個,然這幾百個微友是相知相識的,這是和微博最不相同的地方。雖然我這個所謂“名博”擁有粉絲幾萬個,然絕大多數我不認識,不像信友們相互之間大都能夠經常地進行互動交流,還可交心。當然也有的偶爾發一次的,還有的自從打招呼,建立聯系以后就再也沒消息的。即使是常聯系的信友,他們的微信內容也是有品位和愛好的區別。有的比較高雅,有的比較深沉,有的愛好攝影,有的愛好美食,有的喜歡旅游等等,基本能夠反映其素養和品位。還有的信友積極分子幾乎成了批發專業戶,只要是從沒見過的內容,感到挺新鮮的,或者是看著基本還行的,不加選擇,不分對象一律轉發。雖然微信的成本費用很低,但也給別人增添了閱讀的負擔。
有了微信,就有了一個朋友圈子,有了微信,雖然遠隔千里,但照舊感覺是近在咫尺,唾手可及。微信給了你知識和快樂,也給你帶來壓力和責任。玩微信不能光看不發,也不能什么信息也轉,太隨便了不行。我們也不能看了什么都好,都轉發。因為增加的信息量太多太大,給信友們的閱讀和篩選判斷增加壓力。信息處理不過來就會成為一種“信海垃圾”。凡事都是有利有弊,微信因其價格低,容量大的優勢,也導致了信息量大?,F在的微信內容已經多到看不過來的程度。
有句俏皮話說的是,“這世界分為用微信的人和不用微信的人”,于是,越來越多的人主動或被動地加入到“用微信的人”行列。不管如何,因為微信:我們的溝通方式再一次被改變,變得更加便捷。因為微信的作用,我的確感到閱讀變"輕"了,微信正悄然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我是個內心很積極向上的人,在通過微信與朋友們的互動交流中,我也切實感受到網絡時代的美好,體會到當今時代的日新月異。我堅信,和網絡時代同行,一定會使我們這些50后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色彩更加絢麗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