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經理的
管理知識
關于管理的定義,至今仍未得到公認和統一。長期以來,許多中外學者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出發,對管理作出了不同的解釋,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
管理學家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 Simon)認為“管理就是決策。”
當前,美國、日本以及歐洲各國的一些管理學著作或管理教科書中,也對管理有不同的定義,如:
“管理就是由一個或者更多的人來協調他人的活動,以便收到個人單獨活動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進行的活動。”
“管理就是計劃、組織、控制等活動的過程。”
“管理是籌劃、組織和控制一個組織或一組人的工作。”
“給管理下一個廣義而又切實可行的定義,可把它看成是這樣的一種活動,即它發揮某些職能,以便有效地獲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質資源,來實現某個目標。”
“管理就是通過其他人來完成工作。”
上述定義可以說是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管理的含義,或者是揭示管理某一方面的屬性。本書認為對“管理”作如下定義能夠全面概括管理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即:
管理是指一定組織中的管理者,通過實施計劃、組織、人員配備、指導與領導、控制等職能來協調他人的活動,使別人同自己一起實現既定目標的活動過程。
□ 管理的基本特征
為了更全面地理解管理的概念,理解管理學研究的特點、范圍和內容,我們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進一步把握管理的一些基本特征。
管理是一種社會現象或文化現象。只要有人類社會存在,就會有管理存在。從科學的定義上講,存在管理必須具備兩個必要條件,缺一不可。
(1)必須是兩個人以上的集體活動,包括生產的、行政的……等活動。
(2)有一致認可的、自覺的目標。
□ 管理的“載體”——組織
前面講過,管理活動在人類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廣泛存在,而且從前面的論述中也可以看出,管理總是存在于一定的組織之中。正因為我們這個現實世界中普遍存在著組織,管理也才存在和有必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組成的,為一定目標而進行協作活動的集體就形成了組織:“許多人在同一生產過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聯系的生產過程中,有計劃地一起協同勞動,這種勞動形式叫做協作。”有效的協作需要有組織,需要在組織中實施管理。社會生活中各種組織的具體形式雖因其社會功能的不同而會有差異
,但構成組織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
在組織內部,一般包括五個要素,即人——包括管理的主體和客體;物和技術——管理的客體、手段和條件;機構——實質反映管理的分工關系和管理方式;信息——管理的媒介、依據,同時也是管理的客體;目的——宗旨,表明為什么要有這個組織,它的含義比目標更廣泛。
組織作為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其活動必然要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因此組織還包括九個外部要素:①行業,包括同行業的競爭對手和相關行業的狀況;②原材料供應基地;③人力資源;④資金資源;⑤市場;⑥技術;⑦政治經濟形勢;⑧政府;⑨社會文化。
因此,一個組織的建立和發展,既要具備五個基本的內部要素,又要受到一系列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管理就是在這樣的組織中,由一個或者若干人通過行使各種管理職能,使組織中以人為主體的各種要素的合理配置,從而達到實現組織目標而進行的活動,這一點對于任何性質、任何類型的組織都是具有普遍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