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是企業所能給予經銷商的最大的無形財富。通過
培訓,不僅可以統一經銷商的認識, 激發經銷商的經營熱情,而且,通過
培訓,還可以進一步提升經銷商的管理水平以及
市場操作技能,增強經銷商對廠家的向心力、凝聚力,從而最終達到廠商協同發展的
戰略目的。 可是,近年來,筆者在形形色色的各類經銷商
培訓當中,卻發現很多企業在組織經銷商
培訓時,存在諸如有數量沒質量、
培訓內容與
培訓需求脫節、“神話”
培訓的作用、注重
培訓內容忽略
培訓的形式等方面的一些誤區,從而讓經銷商
培訓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導致一些
培訓流于形式,
培訓費用打了水漂,讓
培訓組織方的企業好生尷尬。那么,在經銷商
培訓當中,究竟存在哪些誤區呢,到底應該如何看待經銷商
培訓從而盡量避免走入這種誤區呢? 誤區一:
培訓規劃打折扣 如果你問一家企業的老板有沒有做過經銷商
培訓規劃,他會肯定地告訴你,有的,并且,說不定還會拿出成套的
培訓綱要指給你看,但是如果你問他真正落實下來的
培訓有幾場呢?他很有可能會遺憾的告訴你,由于種種原因,那個成套的
培訓規劃執行的不是很好,甚至列出的一些
培訓計劃由于
市場變化而壓根就沒有執行過。 無獨有偶,前不久,一家快速消費品企業的營銷From EMKT.com.cn總監也向筆者表達了同樣的困惑,他向筆者訴苦,說他做的年度經銷商
培訓計劃,總是月月擱淺,讓他郁悶不已,問具體原因,他說他們的
培訓計劃,完全是“跟著感覺走”,別的廠家都在做
培訓規劃,于是,老板也讓他們做
培訓規劃,可真正實施時,老板卻說花錢太多,緩一緩,然后就“石沉大海”,要不,就是在內部選拔一些專業度不高的管理人員來
培訓。從而讓他精心制定的
培訓規劃“流產”。 上面所描述的現象,在很多企業都是存在的。其實,一些企業并不是沒有
培訓規劃,而是有規劃,但卻沒執行。有規劃,沒執行的具體原因不外乎:1、企業壓根就不重視
培訓。
培訓僅僅是一種“擺設”。是借以向外人炫耀或滿足企業虛榮心的“寶”。2、
培訓經銷商是奢侈投資。現在請一個知名專家
培訓,一天下來上萬元費用,劃不來的。3、經銷商忠誠度不高,
培訓后不做了怎么辦。現在的經銷商“朝三暮四”,害怕經過
培訓,能力提高了之后“見異思遷”,讓企業“竹籃打水一場空”。4、很多企業
培訓經銷商是“隨大流”,并沒有把經銷商的
培訓真正放到
戰略的高度上來。而僅僅是趕時髦、追時尚的產物,因此,一些廠家對于經銷商的
培訓,很多是把它當作一種“花瓶”,當成一種“施舍”,因此,缺乏執行的“根”,出現偏差便也是意料之中的了。 其實,隨著企業掌控渠道難度的加大,企業對于經銷商的
培訓,一定要站在
戰略的高度來對待。對此,要更多地把它看作是一種長遠的
戰略投資,而不是一種短期的投機取巧的行為。試想,國際著名的可口可樂、寶潔公司,每年都要投巨資
培訓經銷商,目的何在呢?
培訓后的這些經銷商不僅沒有“跑”掉,相反,他們更加忠誠于可口可樂、寶潔公司,從而,讓這些企業的
戰略目標能夠順利得以實現。因此,企業要想更好地攜手經銷商開創未來,就一定要把
培訓作為企業的
戰略手段之一,除了必須要有年度、季度、月度
培訓計劃外,關鍵的是還要貫徹始終地執行,再好的
培訓規劃,如果沒有執行,一切都是零。 誤區二:對
培訓期望值過高 很多企業在
培訓經銷商時,往往對
培訓期望值過高,甚至把
培訓當成“包治百病”的“萬能藥”,認為只要對經銷商進行了
培訓,提高了經銷商的素質和水平,
市場銷量就會“蹭蹭蹭”地大幅度的上升,其實,這僅僅是廠家片面的一廂情愿的想法。 一家企業的
培訓經理告訴筆者,說07年該企業的
培訓費用非但沒有增加,相反,相比去年,還下降了10%,問及原因,老板說,去年的
培訓效果不明顯,
銷售增長量不是很大,所以……。嗚呼,還有如此評價
培訓效果的,筆者倍感郁悶。 對于經銷商的
培訓內容,不外乎三種類型,一是觀念類的,引導經銷商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時刻“跟黨走”;二是管理類的,提升經銷商人財物以及
市場的管理水平,促使廠商步調一致;三是實操類的,即技能類的,是指導經銷商如何開發
市場、如何鋪貨、如何維護客情等等;不同的
培訓內容,其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妄圖通過
培訓經銷商,從而全面解決
市場問題,以此評價
培訓,是不科學的,也是不正確的。
培訓的功能往往是“啟迪”、開拓思維、解決短期內的一些突出的具有普遍性的問題,但
培訓決不是“立竿見影”的“神藥”,因此,并不能“一針下去”,把企業的有關經銷商和
市場的所有大大小小的“病癥”都給治好了,它只能持續地而“潤物細無聲”地對經銷商出現的問題進行系統調理。 其實,抱有這種想法的廠家說明其對經銷商的
培訓往往是一種投機心理,太過于功利,沒有把
培訓的作用與目的搞清楚。因此,在組織了
培訓,與其預期的目的有偏差之后,就會對
培訓存在偏見。 經銷商
培訓,是“慢工出細活”的工夫。需要持續不斷地對經銷商進行企業
文化、產品知識、企業政策、業務技能、
市場管理等方面的逐步提升,需要系統、持久地
培訓,因此,需要辨證地去看
培訓的長遠效果,而不是一時一事的表現。作為廠家,只有以一顆平常的心態來去看待經銷商
培訓,企業才能拋棄短見,才能真正地把經銷商
培訓當成一項
戰略任務來抓。 誤區三:缺乏對需求的調研 曾經看過這樣的場面,一家方便面企業組織經銷商
培訓,
講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解經銷商如何轉型,如何創建新贏利模式,而很多經銷商卻在下邊抽煙、聊天或打哈欠,
培訓組織方事后才知道,作為這些經銷商,很多都是鄉鎮的二批商,他們并不關心國家宏觀
經濟環境、未來如何轉型等等,他們關心的,卻是一些實際的,諸如如何做好
市場開發、如何提高贏利產品的銷量、如何做好庫存管理、資金管理、人員管理、
市場管理、物流管理等等這些實際的東西,因此,跟他們去講解這些國家政策、行業趨勢、發展轉型等等大道理,他們如同聽“天書”,認為距離自己太遙遠,不是自己眼下最關注、最想要的,況且,很多內容特別是專業術語,他們壓根就聽不懂。 上述
培訓失利的案例,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作為企業在組織經銷商
培訓時,缺乏對經銷商實際需求的摸排,缺乏對
市場的調查和研究。筆者曾經接觸過一些企業,他們對經銷商
培訓,很多都是聽取營銷人員意見,或象征性地聽取一些連經銷商自己也搞不清楚的
培訓需求,到頭來,還是因為洞察不力,了解不透徹,而讓
培訓“南轅北轍”,從而偏離了企業組織
培訓的本意。 因此,作為廠家要想更好地
培訓經銷商,讓“好鋼用到刀刃上”,就必須認真地調研和洞悉經銷商的內在需求。知道他們的所需、所想,知道哪些是現在急需
培訓的,哪些是可以通過溝通解決協調的,哪些需要“溫火”慢燉的。 調研經銷商
培訓需求有如下幾種方法 1、問卷調查。通過提前發放
培訓調查問卷的方式,來了解經銷商的
培訓需求,是一種使用較多,效果較好的一種方式。通過將他們的需求進行匯總、整理,最后,將普遍存在的問題,作為
培訓的重點,而將個性的一些問題,可以通過私下解決的方式,進行交流式
培訓。 2、現場走訪。包括兩層意思,一是現場走訪經銷商,通過訪談的方式,了解他們的真實的需求,將他們的建議和看法記錄下來,并整理匯總后形成
培訓內容的依據。二是走訪
市場,根據
市場上出現的各種問題,并結合營銷人員的一些好的建議,形成
培訓內容的骨架。為什么要征求營銷人員的意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經銷商有時不能發現的問題,作為與其“朝夕相伴”的營銷人員卻有可能一清二楚,因此,通過這種結合,可以深刻地洞察經銷商的具體需求,從而讓
培訓更有針對性,更一針見血,更符合經銷商的口味。 誤區四:
培訓形式缺乏創新 一次經銷商發展年會上,企業出高價請了一位學院派營銷專家做
培訓,本來非常看好,并被寄予厚望的
培訓大講堂,結果卻出現了一幅頗具戲劇性的一幕:專家
講師在臺上如癡如醉,作為被
培訓對象的經銷商卻在臺下昏昏欲睡,以致讓組織方廠家苦笑不得,異常尷尬。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局面呢?
培訓形式枯燥、乏味使然。 在現有的經銷商當中,相當一部分人的
文化素養都不高,因此,如果用教小學生的那種“填鴨”式的
培訓方式,“照本宣科”去
培訓經銷商,顯然是不適合事宜的。由于他們的接受程度有限,因此,面對術語連篇,單方面進行灌輸的
培訓方式,他們不瞌睡也是不可能的,讓他們乏味的最根本的原因,有時并不是內容不好,往往是
培訓的形式出了問題。 其實,依據筆者多年的
培訓經驗,作為普通人的經銷商,更喜歡喜聞樂見的
培訓形式,因此,這也要求組織
培訓的廠家,一定要結合
培訓的內容,從
培訓的形式上做些創新或改良,以下幾種方式可以參考: 1、互動
培訓。就是在
培訓當中,穿插一些經銷商能夠參與的一些項目,比如,提問、討論、練習、測試等,通過上述方式,可以讓經銷商很好地參與進來,從而引發
講師與經銷商的雙向互動,提升
培訓經銷商的現場效果。 2、現場
培訓。可以嘗試在經銷商的作業現場,進行手把手地教,現場輔導,現場演練,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和幫扶,通過現場
培訓,可以最大限度地讓經銷商掌握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并很快就能進入實戰狀態,效果較為明顯。 3、變換形式。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角色扮演、現場模擬、現場問答、角色互換等形式,從而徹底改變枯燥冗長的
培訓課程,變成人人都喜歡和樂意接受的方式,讓經銷商能夠更好地接受,讓
培訓真正地發揮應有的作用。 創新
培訓形式,是企業
培訓經銷商時必須向
講師提出的一個重要話題,否則,花錢不少,但因為
講師的授課形式,而讓
培訓的效果大打折扣,可謂得不償失。 誤區五:
培訓缺乏評估與跟蹤 經銷商
培訓不同于企業內部的員工
培訓,員工
培訓后可以進行及時跟蹤和評估,以改善以后
培訓方式或調整相關的
培訓內容,但經銷商
培訓,卻由于參訓對象是
文化素質不高的群體,而往往難以做出比較及時有效的跟蹤與評估,并由此讓
培訓得不到應有的改善。 同時,由于一些企業對經銷商
培訓缺乏規劃性與系統性,僅僅把
培訓當成企業對經銷商的一種“恩賜”,因此,在利用經銷商年會、訂貨會、研討會進行了相關的
培訓后,便把
培訓評估與跟蹤拋到了九霄云外去了,具體這次
培訓究竟給經銷商帶來了什么樣的好處或收獲,企業無從得知。因此,未來的相關
培訓便也無從改進,經銷商
培訓也就幾乎相當于“一錘子買賣”。 企業要想讓經銷商
培訓有聲有色,落到實處,
培訓跟蹤與評估必不可少,可采用表格的形式來進行,但具體要包括如下幾方面的內容: 1、
培訓的內容是否為經銷商現實所需,在
培訓內容設置上是深還是淺? 2、
培訓的形式如何?
講師的
培訓風格是否活潑、互動,有沒有穿插一些讓經銷商參與的
培訓項目,諸如游戲、測試、練習、問答等。 3、
培訓給經銷商帶來的最大收益是什么?給經銷商運作
市場帶來什么樣的幫助?解決 了哪些具體的實際問題?對以后
培訓有什么好的建議? 4、 其他需要改進或完善地方有哪些? 企業只有對
培訓進行了跟蹤和評估,才能更好地挖掘經銷商的實際需求,才能在
培訓組織當中,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從而讓
培訓真正起到傳道、授業、解惑的最終目的。 誤區六:
培訓層次感不強 一家飲料公司組織經銷商
培訓,可以容納500人的會議室,座無虛席,這次講課的內容是渠道管理,可令
講師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次來參加
培訓的經銷商,除了一級商外,還包括了大批的二批商、零售商,因此,這次
培訓本來是講經銷商如何去管理二批商、零售商的,結果,這些被管理的對象全都在場,這讓
培訓師一下子蒙了,有些問題他不知道該講不該講,以致幾次講解的時候語塞。后來,他才知道,企業為了讓有培養價值的客戶有所提升,便把很多銷量不錯或有增長潛力的各級渠道商一并召集過來
培訓,從而來個“一鍋燴”。但最終的結果是,經銷商聽了有些感覺,但二批商、零售商聽了,卻如坐針氈,不知所措,最終的
培訓評價是,很差。 上述案例,在很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由于有些企業為了節省費用,讓費用“物有所值”,因此,每舉行一次
培訓,恨不得將企業所有的各個層級的經銷商都參加進來,在筆者應邀
培訓的一些企業,有的甚至把經銷商的業務員也參與進來,因此,讓整個
培訓失去條理與層次,講課的重點無從把握。 在經銷商
培訓當中,還有一些企業的做法更絕,平時不
培訓,而是到年終歲尾集中
培訓,妄圖通過幾天的“填鴨式”
培訓,讓經銷商的素質和能力一下子提高起來,其實,這些做法,都不是比較理智的方式。經銷商
培訓要想真正起到應有的效果,就必須分清
培訓的層次與階段,具體是如下兩個方面: 1、
培訓的階段性。按照年度經銷商
培訓規劃,根據企業
戰略需要,分階段對經銷商進行
培訓,讓經銷商能力的提升能夠按部就班,潛移默化,形成系統性、遞進式
培訓。 2、
培訓的層次性。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經銷商,其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將不同層次的經銷商統一進行相同內容的
培訓是不可取的。
培訓,要根據不同層次的經銷商,設置不同形式的
培訓內容。 經銷商
培訓,只有具備了階段性、層次性,才能更好、更貼切地滿足各級經銷商的內在需求,滿足他們的被尊重感,讓
培訓成為他們能力提升、事業發展之必需。 誤區七:
培訓師缺乏甄選 很多企業對經銷商
培訓很重視,但往往對
培訓師的選擇上疏忽大意,造成的后果是,所講的與經銷商想聽的風馬牛不相及,讓
培訓徒有形式。 比如,有家快速消費品廠家給經銷商做
培訓,由于對
培訓講師缺乏了解,僅僅是看了一下
培訓機構發給企業的
講師介紹,就簽了
培訓協議,結果,該
講師卻擅長講耐用品營銷,跟快速消費品企業有很大的差距,結果,整堂課下來,
講師講的津津有味,但臺下的經銷商卻一頭霧水,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企業的意圖落空了。 為什么會出現案例中的這種現象呢,很大的一個原因,是企業缺乏對
培訓講師的系統了解,不明白他的長項,不知道他的短處。結果造成了
講師講的,和學員聽的,背道而馳的現象。 還有一個情況,那就是很多企業在選擇
培訓師的時候,容易走極端,要么動輒聘請大牌
培訓講師,出場費用幾萬元,要么就是低價邀請一些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
講師前來“忽悠”,這其實是企業的一種虛榮心在作怪。邀請的這些大牌
培訓講師,很多時候都是講
戰略、講管理這些宏觀課程出身的,缺乏對一些
市場細節的了解,因此,有時并不見得能夠適合經銷商的口味和需要;而低價聘請的
講師,雖然能夠滿足企業節約成本的現實需要,但一分價錢一分貨,他們能夠給經銷商帶來什么樣的收益需要好好掂量,因此,選擇
講師,貴也好,便宜也罷,適合企業的才是最好的。 經銷商
培訓,在
講師的選擇方面,要注意以下兩點: 1、根據
培訓內容選擇
講師。對于觀念類、管理類這些比較寬泛的內容,可以選擇這一領域的權威進行
培訓,但對于實操類、技能類的
培訓內容,
講師最好是實戰型的。由于經銷商都喑熟
市場,因此,要盡量選擇從
市場一線出來的實戰
講師,這種類型的
講師,最能與經銷商有共同語言,最容易獲得經銷商的認同,從而,能夠讓
培訓氣氛、效果突顯出來。 2、通過一些渠道了解
講師實力。可以通過該
講師培訓過的企業了解其
培訓風格、從業經歷等能代表其實力的
培訓案例,考察其是否適合企業經銷商
培訓,也可以通過
講師的
培訓光盤、
培訓機構對其的評價,來了解這個
講師的實際情況,
講師的從業經歷最好與企業有相同或類似的背景。隔行如隔山,如果行業差別太大,由于
市場環境、渠道狀況、運作模式的不同,操作起來,也有很大的區別,因此,在選擇
講師方面,盡量找相同或相似背景的
講師來講解。 企業只有選擇好了合適的
培訓師,才能讓自己的
培訓戰略落地,才能讓
培訓內容與
培訓對象匹配,才能“叫好又叫座”。 總之,隨著
培訓行業專業化、
職業化、
市場化的發展,經銷商
培訓必將越來越規范,越來越被更多的企業所采用,其實,只要企業擺脫了經銷商
培訓中的諸多誤區,認真籌劃,不激進,不盲目,經銷商
培訓作為獨立的
培訓學科還是會愈加顯示它的價值,它的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