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陽縣委書記、清華大學研究生
職業生涯教練尹恒斌應邀到清華大學作專場報告。
井然的秩序、整潔的路面、高聳的塔吊、絢麗的燈光、熱鬧的廣場舞……可能很多人都不會想到這是一個位于中國西部地區的小縣。
這就是法治周末記者初到綏陽的印象。
據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鄭強介紹,就在3年之前,這里還是典型的臟亂差:白灰的路面一天到晚塵土飛揚,交通混亂,姑娘晚上不敢上街,整個縣城寥寥兩棟高樓,一到晚上黑乎乎一片。
城市容貌可能只是表面,但數字從另一個維度描繪了這種變化。
相關數據顯示,2011年,綏陽縣
經濟發展綜合考核排名在貴州全省88個縣中位列64位,而到2014年已躍升為全省第3位、非
經濟強縣第1位。而在群眾滿意度方面,綏陽縣的排名也由3年前的后10名蛻變為目前的前10名。
用3年的時間完成這樣一場“華麗轉身”,綏陽的秘訣是什么?很多干部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個人:尹恒斌。
2011年10月,尹恒斌從江蘇省建湖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江蘇建湖
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的位置上調任綏陽縣縣委書記,并成為綏陽2011年縣委換屆之后的新主官。
尹恒斌的到來并非偶然。就在4年前,貴州的主政者明確了“不但要引進項目,還要引進人才”的思路。從2010年至2011年間,貴州分兩批從江蘇、浙江、山東、重慶等
經濟發達省份(市)引進12名優秀干部擔任縣委書記,尹恒斌就是其中一員。
三管齊下狠抓干部作風
新主官首先帶來的是作風的轉變。
“干部作風跟沿海的差距太大了,比我想象的還要大,基層群眾想要辦一件事,要常常請客送禮。沿海也有,但不是普遍現象,這個是我沒想到的。雖然不是每件事都是,但是比較普遍。”尹恒斌這樣描述他初到綏陽時對干部作風的印象。
而作為當地干部,鄭強還記得3年前綏陽干部們的“老派作風”:從縣里到鄉鎮,上班時間要么找不到人,要么玩游戲。在對待群眾的態度上,要么消極粗暴,要么吃拿卡要。干部們每天最上心的就是打麻將,一到晚上,綏陽的各大茶樓人聲鼎沸、燈火輝煌。
“當時貴州省關于組織工作的兩個滿意度測評,綏陽都是全省、全市倒數第一。”綏陽縣縣委辦公室副主任、政研室主任冉光輝坦言,“應該說這個排名最能反映出當時的情況。”
據冉光輝介紹,當時綏陽的干部作風問題已經引發了很多問題,不僅黨群、干群關系緊張,連企業項目也難以推進。
于是,在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密集調研后,作風建設成為尹恒斌到綏陽后主抓的第一件事。
2011年年底,綏陽縣召開作風建設大會,提出了“作風建設狠抓一年,持之以恒抓一屆”的思路,一場糾風治散的“整風運動”在綏陽全面鋪開。
回想起這場持續至今的作風建設,茅埡鎮黨委書記付小波告訴法治周末記者,最初干部們私下討論,以為和以往一樣就是“一陣風”,甚至不少干部選擇了觀望。
但觀望的結果卻是,原本以為可以輕松應付的作風建設,實際上讓很多干部“
壓力山大”。干部們不僅要一改過去隨時脫崗的懶散作風和對群眾呼來喝去的消極態度,而且連已經成為家常便飯的麻將也不能打。
“我們作為鄉鎮書記還是適應的,但是大部分干部不適應。”付小波說,“就連其他縣、甚至市里的干部都說,你們綏陽是不是搞左了,連麻將都不能打。現在他們才知道,綏陽只是比其他地方超前了一步。”
如今,綏陽干部作風已經煥然一新,辦事方便、微笑服務已經成為新常態。“以前到鎮里辦事,跑三四趟不一定能辦成。現在幾個小時就辦好了。”在太白鎮,一位村民笑著說。
冉光輝告訴法治周末記者,綏陽的作風建設之所以能夠取得實效,就在于不僅“動真碰硬”,而且方法科學——評議排名、暗訪曝光、辦案懲戒就是綏陽作風建設的“三大法寶”。
據了解,每次作風建設大會,都會按縣直機關、垂直管理部門、鄉鎮分門別類進行現場評議,并對連續兩次評議靠后的部門實行問責。作風建設開展3年以來,已經有5個部門一把手因此被降職撤職處分。
而由作風辦組建的暗訪組,則會常年不定期攜帶攝錄設備,對各個單位干部到崗及工作情況進行明察暗訪,不論是遲到早退、網購、打游戲等不作為,還是違法違紀等亂作為,都會拍成警示教育片,并在每次作風建設大會上進行曝光并通報處理。
此外,以作風建設為契機,綏陽縣以損害發展環境的突出問題和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為突破口,先后查處了包括綏陽縣國土局副局長、住建局副局長、風華鎮光明村黨支部書記在內的多名領導干部。
“這也為全縣干部敲響了警鐘。”冉光輝說。
思維轉變助推招商引資
新一屆縣委對于作風建設的真抓實干不僅一改群眾此前對于黨員干部的固有印象,更讓此前陷入停滯的項目得以“復活”。
“詩鄉印象”城市綜合體就是其中之一,這個項目在尹恒斌到來之后,僅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此前兩年多沒能實現的進展。曾經想離開的投資方上海唯中集團董事長詹貴成不僅決定留下,更進一步擴大了投資。
如今,整個工程投資近4億元的“詩鄉印象”城市綜合體已經成為綏陽城市建設的龍頭項目。
“自從開展作風建設以來,綏陽縣政府部門辦事效率高,服務觀念有了很大轉變,不知道比以前強了多少倍。”詹貴成說,“這得益于尹書記大刀闊斧的作風建設,我對投資貴州更有信心了。”
正如詹貴成所說,不僅是工作作風,綏陽干部的服務意識也發生了顯著變化。
“尹書記的很多觀念、理念對我們來說也是顛覆性的。”冉光輝跟記者提到了這樣一句口號:“把群眾當親人,把老百姓舉過頭頂;把客商當親人,把企業家舉過頭頂。”
冉光輝告訴記者,最初干部們對于新來的縣委書記提出的“把企業家舉過頭頂”的理念并不認同,一些干部甚至質疑這樣提是否恰當。
“他們認為客商到綏陽投資就是來賺錢,賺錢就要交稅,我作為干部代表黨委政府對你實施管理,為什么要給你提供服務?大家習慣于傳統的思維——干部就是管理者。”冉光輝說。
全縣干部大會、項目建設現場觀摩會……尹恒斌則利用各種機會來修正干部們的“管理者思維”。
他這樣引導干部:表面看是服務客商,深層次是服務發展——有了企業才會有百姓就業、城市繁榮,有了稅收才能有更多的錢投入到發展上。“搞不好服務,客商不來,誰來給你創造發展的條件?”
綏陽縣供電局堪稱是服務意識轉變的典范。鄭強告訴記者,過去由于態度蠻橫服務差,供電局被稱為電老虎,每次滿意度測評都處于倒數的位置。而如今,還收到了企業送來的錦旗。
鄭強的話在綏陽華夏陶瓷廠總經理王麟華處得到了印證。
王麟華告訴法治周末記者,過去供電局拉閘限電不會通知企業,往往爐子正燒著,突然就停電了,正在燒制的瓷片只能全部報廢。如今供電部門的服務態度則大有改觀,拉閘限電會提前通知企業做好安排。
“原來是我們去求他們,現在是他們主動來問我們有什么需要。有什么事情,一個電話對方馬上就到,而且是現場辦公。”王麟華說。
尹恒斌和當地干部還主動出擊,到全國各地招商引資。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到綏陽投資。包括中電投煤電錳循環產業園、廣東精密鑄造產業園、福建金銀花科技產業園、貴州軍民融合產業園等在內的多個數十億元級的項目已相繼落戶綏陽。
2013年,綏陽全部工業增加值增速位列全省第一。
“尹書記跟客商一起,有一張椅子一定是給客商坐。合影也一定是客商站中間,他和其他領導站兩邊。他是真心誠意地尊重企業家,但在廉政問題上又分得很清楚。”鄭強告訴記者,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客商慕名而來。
冉光輝對記者感慨:“尹書記把東部的先進理念拿到這邊來,現在綏陽干部思想解放的程度,在貴州已經走在了前面。”
人才機制激發干部活力
外地客商的大手筆投資并不全集中在縣城,比如,由東北客商投資10億元的國際旅游度假區項目就在距離綏陽縣城20多公里的茅埡鎮。
而值得一提的是,茅埡鎮曾經因為資源匱乏、交通閉塞,是很多干部都不愿去的“不毛之地”。而現任鎮黨委書記付小波則把這里建成了綏陽城鎮建設的典范。
在茅埡鎮鎮中心,法治周末記者看到不少建筑工人在緊張地忙碌著,幾座規模不小、別致漂亮的樓盤正在青山綠水之間拔地而起。付小波告訴記者,這是茅埡鎮依托自然環境打造的一個城市綜合體——“芙蓉水鄉”。
“我們鎮依托山水資源擬了一個思路,叫做玩水
經濟。主要分農業、城鎮建設、生態旅游、
文化建設4個板塊。”據付小波介紹,僅在農業方面,通過做高端淡水魚養殖,年產值就已超過1億元。
付小波告訴記者,自己之所以有這樣一個機會,都有賴于尹恒斌主政綏陽之后推行的新的人才機制。
“先公推,推出來以后進行臨場演講。當時我是第一個被抽到的,很忐忑。”付小波坦言,這種選拔方式以前從未有過,大家都感到很新奇。“這個機制非常好,對大家也公平。”
讓付小波更加興奮的是,自己的人生價值終于可以得到充分展現。
“以前干事情幾頭受氣。其他鄉鎮的書記要來罵你,說你出風頭。下面的干部罵你,說你整天就想撈政績。老百姓也有不滿意的。我們就不敢干了。”付小波說,“但是在現在的機制下,大家都相互比拼。越干事,大家越認可,整個氛圍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付小波還特別提到,尹恒斌對于基層干部的擔當讓干部們可以放心大膽地去做事。
對此,尹恒斌解釋道:“很多干部當時不在狀態,他的才華施展不起來。為什么?他對組織上不夠信任,就想找人找關系。選拔人才一定要公平公正,這個風氣特別重要。同時,這也是一個風向標,我希望大家清楚我們選人沒有私心。”
事實上,綏陽縣不僅在本縣中選拔干部,更面向全國引進人才。就在2012年,綏陽向全國公開擇優引進了20多名鄉科級干部,其中不少是緊缺人才。
“人才引進方面,思維也是打開的。綏陽要走出貴州、走向全國,就要有全國性的高級人才。”尹恒斌說,“而且人才是包括多方面的,不僅是黨政人才,也包括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高科技人才、農業技術人才等,我們要打造立體的人才隊伍。”
楊春就是尹恒斌從清華大學引進的博士生,他帶著同是清華大學碩士的未婚妻來到了綏陽。
“真正吸引我來這里的是工作的氛圍。這里有良好的干事創業平臺,在西部像尹書記這樣解放思想開拓進取,把綏陽的各項事業都做到蓬勃發展、人民滿意,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在對待群眾、對待客商的態度上,這是真正打動我的。”楊春說。
尹恒斌則告訴記者:“我還有一個考慮,就是以綏陽為實踐鍛煉平臺,幫我們民族培養一批既能仰望天空、又能腳踏實地的人才,這也算我未來的一個貢獻。其實不僅僅是項目,人才也是貢獻,而且是更大的貢獻。”
用金銀花打造綏陽品牌
品牌專家郭漢堯也是尹恒斌重點引進的人才之一,今年剛剛被評為貴州省“百人領軍人才”,他還記得自己給綏陽干部上的第一堂課:關于品牌。
“尹書記思想很解放,我相信國內沒有多少領導會請專家來給干部講品牌。其實現在縣域
經濟發展了,品牌建設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在郭漢堯看來,一個縣和一個企業在營銷上道理是一樣的,做品牌的關鍵就是抓住差異化。
“所以課一上,綏陽的干部就產生了疑問,綏陽有什么?綏陽什么都有,但大家什么都沒記住。”郭漢堯說。
就在這個時候,在當地有著數百年種植歷史的金銀花進入了尹恒斌和郭漢堯的視線——金銀花不僅是眾所周知的良藥,而且是純綠色的,可以守住生態底線。
在接下來的課上,郭漢堯套用自己的尖刀理論提出,把金銀花作為產業尖刀,以帶動整個綏陽
經濟。
“尹書記就跟我說,你的理念很好,大家都說應該干,可是沒人領著干。你能不能來幫幫我們,將來綏陽金銀花產業發展了,你就是開創者。”郭漢堯笑稱尹恒斌很會打動人,“聽了很有成就感,但早知道創業這么累,我不一定會來。”
郭漢堯從綏陽的實際情況出發,建議從品牌營銷入手,用深加工做支撐,最后反過來引導種植,并獲得了尹恒斌和縣四大班子的支持。這種模式后來被貴州省委副書記李軍稱為“反彈琵琶”。
“尹書記是全國第一個把金銀花作為產業提出來的,而且發展
戰略是把一產、二產、三產打通。”在郭漢堯看來,尹恒斌有百姓情懷,三產打通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能夠讓百姓真正得到實惠。“其實發動老百姓種不難,但種了以后賣給誰?”
不僅如此,尹恒斌對于打造金銀花產業也是盡心盡力。
一個有趣的例證就是,綏陽縣干部普遍作為手機彩鈴的《金銀花之歌》的作詞者就是尹恒斌。而另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是,為了拿下金銀花消耗大戶貴州百靈,尹恒斌親自前往拜訪了三次,為綏陽拉來了10億元的大投資。
“尹書記比我們縣里其他人看的都要遠。好多基層干部的思維放不開,他就覺得我們拿什么來做品牌?好像只有等東西值錢了才能打品牌。但恰恰是打了品牌,東西才值錢。這也是東西部理念的不同。”郭漢堯感嘆說。
目前,綏陽已成為第5個“中國金銀花之鄉”,而圍繞金銀花設計的70個創意項目也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此外,規劃用地1000畝的金銀花科技產業園已經有7家企業入駐,12家企業簽約或達成意向協議。
郎笑笑食品公司是2013年第一家進駐產業園的企業。企業董事長李兵告訴記者,郎笑笑此前是一個做果凍的小廠。2011年尹恒斌任職綏陽之后,提出“對外招大引強,對內盤大做強”的理念,培育綏陽的中小型企業做大做強,自己的企業成為了新政策的受益者。
如今,郎笑笑已經成為以
生產金銀花涼茶為主的大型企業,年營業額高達6000萬元,并獲得了貴州省著名商標。
群眾第一創建幸福綏陽
在通往金銀花產業園的幸福大道上,“開放綏陽、效率綏陽、魅力綏陽、幸福綏陽”的標語很是醒目,和周圍正在快速生長的高樓交相呼應。
“以前綏陽沒有電梯樓,這些高樓都是近兩年才蓋起來的,而且都是外面的投資,因為他們很看好綏陽的發展前景。”鄭強告訴法治周末記者,真正綏陽自己投資的只有一座中學和兩座醫院。
鄭強還告訴記者,以前綏陽的教育一直是處在遵義最末的位置,特別是高考升學率非常低,和綏陽“詩鄉”的名號完全不符。老百姓、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意見很大,每次人大政協開會,討論的焦點總是教育。
“尹書記來了后,提出把教育放在第一位,把最好的建筑修在學校。”鄭強說,這才有了眼下的新綏陽中學——一座建在山腳下的投資4億元、能容納6000名學生的全省一流的示范性高中。
在綏陽縣醫院新建的12層住院綜合大樓里,當地居民陳文志告訴記者,以前縣醫院連CT也做不了,稍微大點的病,都要去遵義看。而如今,醫療條件和服務態度都比以前好多了。據了解,通過加大對軟硬件的投入,綏陽的兩家醫院今年都通過了二甲評定。
在距離縣城最遠的大河村,老支書曾因為交通不便20年沒有進過縣城。今年6月,尹恒斌前往大河村調研。和村民們座談之后,他承諾了兩件事:修通移動基站,修好進村公路。如今這兩個承諾都已實現。
“尹書記來了之后,倡導所有的干部定期走訪群眾。每月15日這一天,縣級領導干部都要下鄉進村,每個月要有3天以上時間深入基層一線、走進田間地頭。”冉光輝介紹說,“尹書記喜歡去鄉下調研,經常住在農家,他讓辦公室的同志建了一個表,把全縣117個村子都列了出來。”
“在茅埡,鄉親可能不認識我這個鎮黨委書記,但是認識尹書記。”付小波說,每次尹恒斌只要下來,就會一個人去老百姓家走一走,坐一坐。
事實上,即便平時在縣城,尹恒斌也習慣吃完晚飯,沒事就自己一個人上街散步,和市民面對面聊天,以了解群眾需求。不只一個干部跟記者講,這種親民作風是以前沒有過的。
如今,尹恒斌“樂于把群眾當親人,善于給百姓做兒女”的理念已經深深植入綏陽干部的心中。綏陽縣洋川鎮黨委書記陳仕耕告訴法治周末記者,洋川鎮屬于城關鎮,雖然服務新城區建設的拆遷任務非常重,但仍然實現了和諧拆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把群眾放在心上。
陳仕耕說,他們實現和諧拆遷的秘訣很簡單,就是用法、用理、用情。“他身體不好,我們幫他弄了個小攤攤,并辦好了相關證件。他的小孩要讀書,我們也幫他辦好。我們都是當成自己的事辦。”陳仕耕說,“拆遷戶想不通,干部就去他家陪他聊天、陪他吃飯,用情打動他。”
“尹書記還強調法治思維。不管你是誰,都要一碗水端平。我們的后臺就是憲法、就是法律。個別老百姓漫天要價,該處理的要處理。大家一視同仁,講究公平正義,在西部是很難得的。”付小波也這樣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