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顧問,是一個提供前瞻性和建設性的角色。換言之,就是對企業在營運和管理過程提供指導和輔助。那么,企業顧問的過程就是能夠幫助企業在運營管理中找出問題、做出診斷、達至提供改進工作、提高效率、開發和引導人本資源的目的。而且,衡量顧問管理的水平,其工作焦點或方式不僅僅是找出問題"什么"?而且,能夠運用解決"如何"?
因此,洞察力和分析力是必須具備的,經驗和有效方法的運用更是對企業顧問的專業要求,尤其是制造業,過程比較復雜,解決了一個問題又將有另一個問題出現,恰如本桶原理,解決短板是問題的關鍵。同時,還要注意裝滿了水是否還能搬得動或水會滿溢出來的問題;是否應預留一個空間。
對一名企業顧問來說,可嘗試進行換位思考,你是這家企業的員工,你該如何融入其中,讓眾多的員工成為大寫的"企業人"而步履一致。其著陸點恰好是檢驗顧問的能耐、經驗和實踐水平。
正如筆者(佟天佑)在《人力資源診斷實務》著作的前言中寫道:正是以客觀現實為基礎,通過調研與自我診斷為工具,把握人本脈絡,找到問題點和癥結所在。進而,對號入座;逐一開出藥方。該補一些;還是中和合適呢,一劑下去,藥到見效固然好,體質是否承受得了;有沒有副作用(任何解決方案都有其優與劣),正所謂“熊與掌”不能兼得,找到平衡點,才好下藥;換言之,先抓核心問題,從里到外,絲絲扣入,自下而上,循序漸進,才能解決基礎或者是關鍵的問題。
用醫生的話來說:好!一日三次飯后服,要是覺得“虛”了,感覺出汗的話,外加一劑調節。總而言之,只有對癥下藥,內外兼顧,才能藥到病除。
事實上,顧問的定位稱得上是一名企業醫生,不但要出謀劃策,而且能夠提供診治的方法。筆者(佟天佑)多年來做企業顧問的心得正是運用十六字要訣:貼近企業、把握脈搏;合適傳導,驅動操作。
把脈診斷,就是貼近企業,把握脈搏;開藥醫治,就是合適傳導與驅動操作。前者的運用在精力上顧問要占七成,后者的運用的剛好反過來,企業是七成了。只有在“三動”(筆者佟天佑的提煉):策動,互動和行動中,企業顧問的成效才是可以預期和達成的!(若轉載請務必注明原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