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啟后才能繼往開來。如今,強勁的經濟反彈或是經濟學家稱之為V型反轉的2010年,還有多少揮不去的情結?筆者(佟天佑)在某企業家協會的主題演講所引薦出的是:只有做穩、做優、做強才能真正的做大。:2010是卷土重來,還是三思而后行呢?以下是企業過往運營中揮不去的三大情結:
第一、“做大做強”的情結。
這幾年,做大做強是企業界的口頭語。不少老板們飽含著對企業無限熱愛和振興民族經濟的情懷,聲情并茂地發誓:如何在未來的日子如何進入世界“五百強”,或者成為全國第一、亞洲第一等。我們絲毫不懷疑老板們的宏圖偉略和雄心壯志。但是,在這種“做大”情結下面,是否演變成一種近乎盲目的戰略沖動呢?而所謂的“低成本擴張”、“多元化經營”、“品牌延伸”或是開拓“自我的藍海”等理論則成了老板們進行戰略決策的法寶和深信不疑的圣經。
我們不禁要問:“五百強”和“第一”是一種榮譽稱號,是“大”就是好、就是成功嗎?“五百強”和“第一”的背后有多少是堅不可摧的呢?
第二、“贏家通吃”的情結。
企業取得成功之后,在“復制吃遍天”的洋洋得意之中,便開始了大江南北甚至是無節制地購并與擴張,試圖通過復制同樣的勝利來換取更大的成功。這種稱之為“贏家通吃”情結的變異還表現為“你死我活”、“不當老大誓不休”的行業霸氣。
于是,至今仍在演繹的讓利大戰、廣告大戰、終端大戰等,娸體的推波助瀾和競爭現實讓人們更加相信了“商場即戰場”的“真理”,即使一些國外百年老店的公司在中國企業面前也自嘆不如。我們不禁要問,“贏家通吃”的后勁如何?消化力怎樣?還有多少胃動力能夠“吃遍天下”呢?
第三、不想“放棄”的情結。
審閱一下,過往多少實例提供了活生生的警示,為什么有的企業會成為戰略選擇的奴隸,而忘卻了戰略放棄呢?為什么在一個個財雄富勢大者最終會犧牲,偶然的痛定思痛之后仍然是勇往直前、赴湯蹈火呢?仔細想來,似乎有一些個“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結和理念不服輸的性格所致吧。
事實上,從企業發展長遠來看,懂得某個階段與時間的“放棄”是一種戰略智慧。如果說七八十年代企業創業時更多地是靠政策的寬松和優惠,靠老板的膽識和市場直覺,靠“敢拼就能贏”的勇氣。那么,在市場環境愈加復雜、競爭愈加激烈的年代,特別經歷過2009年的洗禮。
2010年,要想實現持續發展和再次“創業”成功,企業必須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不僅僅是憑經驗和直覺,進一步說,老板們也必須完成由膽色決策到到科學決策、由經驗管理到科學管理的轉變。在這種層次上,筆者引用一句話:“有所為有所不為”才是明智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