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絡上有篇帖子《回家后,我無顏面對的事情:怎么大學生不如農民工呢?》成為了熱門話題,許多媒體紛紛轉載和引發相關評論,也引起了許多網友激烈討論,作為一名大學教師,筆者也陷入了思考和反思,讀大學到底為了啥?大學教育到底錯在哪?社會輿論導向最終產生的后果又該如何?
一、對大學教育的反思?
伴隨著大學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而今的大學生數量確實翻了幾番,無論是高職、本科還是研究生,在許多人心目中都統稱大學生,大學的快速擴招也刷新了許多傳統的觀念和認識,當然也給大學的教育質量帶來了一些問題,身在學校,許多無法突破的體制確實讓許多年輕老師也很無奈?比如年輕老師面臨職稱、學歷和家庭的困惑?比如學校追求學術,追求上博士點,相對忽視了教學和學生的社會實踐?比如學校里面的“唯學歷論”和“唯職稱論”特別突出,因此出現了全國許多本科院校(二本以上院校)一位追求教師的學歷與職稱,出現了許多教師的人生閱歷就是始終在象牙塔中,從本科到碩士、到博士再回到學校教書,導致了許多老師沒有任何社會工作經驗,甚至部分老師還有可能同社會脫節,請問:沒有賣過任何產品的教師和沒有到任何企業實踐過的教師憑什么能夠教好學生做銷售與營銷?沒有從事過任何法律實踐工作的老師又如何能夠將法律與實際有效結合呢?諸如此類問題不僅在社科類專業中體現出來,在理工科其實也存在,許多大學教師每年拼命報各類項目、課題,然后又紛紛去參加各類品選,獲取各類榮譽,當然,所有這些,對大學老師個人來說都沒錯,因為大學教師的“清貧”與“清高”必然要使得其也需要找到一塊自己能夠實戰才華和空間的沃土,當然,學術的黑幕和腐敗筆者就不在此過多提及,但筆者要強調的是大學教師所做的這一切,到底給學生帶來了什么?研究出來的成果到底給社會創造了多大價值?或許這應該是相關領導和部門應該重點反思和思考的。
與此同時,高校的傳統體制也為人才培養帶來了諸多弊端,如各省的財經大學,筆者認為應該是對社會與產業最敏感的學校,因為是培養經濟管理人才的高地,但在許多一些省份的財經大學,許多專業可能同實踐都有差距,如熱門了幾年的房產、汽車、會展等領域,相關專業在許多高校都是空白,實在讓人費解,大學專業,你是結合社會還是遵守教條?培養出來的學生進了這些企業還需要去“二次培養”,培養專業知識,培養行業基礎知識,這讓許多企業又陷入了反思:高校,你到底能夠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
二、對社會認知的反思?
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浮躁心理也越來越強,各類“恐”、“比”、“拼”等心理日趨明顯,許多認知也存在錯位,如對大學生“泛化”的認知,諸位,當前全國各類大中專學生數以千萬記,不再像以前的精英教育了,不要大學生的一點點問題就對整個大學生群體產生誤區和認知,經常看到一些媒體對大學生的負面報道擴大化或者是以偏概全,也值得我們反思,這么大的一個群體,無論是就業還是其他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也應該在情理之中,因為輿論導向很重要,當前在一些人心目中就有“上大學無用論”的觀點,當然,近年來高考學生人數下降或許也做了詮釋,國考也從“高考”轉移到了“公務員考試”。但筆者想問的是難道大學生不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嗎?難道大學生為社會的奉獻和貢獻就比農民工少嗎?難道知識不能改變命運嗎?其實,筆者生在農村,也見證了同村許多當初一道上學的同學而今出路各異的同齡人,但我深深感悟到知識創造的價值與財富,知識對我人生命運的改變,有時也在內心做了一些對比,無論是視野、財富還是對社會的認識,應該不比他們遜色。因為知識的沉淀與積累會改變人的認知,會在生活工作中潛移默化體現出來,會厚積薄發,會改變許多人的命運。
三、對大學生的反思?
而今的大學生,相比十年前的我,應該是更加活躍,更加靈活,知識的豐富性應該也會強一些,但我們也要看到存在的一些問題,許多學生迷茫,困惑?許多學生浮躁?許多學生被社會迷惑等等,因為而今開發程度更高,大學生有時被社會影響的力度超過了被校園和課堂的影響,絕大多數本科生自從入校開始就開始準備考研、考公務員,考各類證書,也忽視了個人綜合能力的培養,因而在大學里出現了學生成績好的,未來出路不一定最好,或許一些自從進校就活躍積極、善于經營的人,一畢業就收到社會的歡迎和重視,這也對大學生自我進行了反思?大學,到底要學什么?大學,到底哪些能力是未來的關鍵?由于傳統大學教育的弊端,而今許多針對大學生的職前教育火爆盛行,也讓大學生陷入了困惑,到底是大學的悲哀還是社會的無奈?
四、個人觀點
在此申明下,筆者只是一名安徽財經大學的普通講師,在教書前有過一些企業社會工作經驗,做過營銷經理和總助,目前,在教書的同時又一直在從事企業管理咨詢與培訓工作,還算緊密聯系了實踐,在有限的課堂上,筆者是盡一位普通教師的責任去結合社會與實踐給學生傳授一些營銷與銷售知識。
筆者沒啥資格去評論誰對誰錯,只是一家之言供各位看官批判,家中弟弟也屬于農民工行業,但筆者認為不要單一憑當前的薪酬去做一些判斷,也不要去拿大學生和農民工去對比,沒有價值也沒有意義,想想人的可塑性和未來的發展空間,想想社會對知識的要求,作為大學生,我們需要將知識轉變為價值,我們需要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我們需要鍛煉自己的競爭能力,我們需要經得起誘惑,耐得住寂寞;作為高校教育,但愿能夠在形式和管理上更多一份靈活,更多一些創新,多一些改革;作為老師,豐富好個人的閱歷,盡職盡責做好高等教育的要求,搞好課題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多一些務實,少一些對比,多一份思考,少一份浮躁,促進社會更好地和諧發展。
作者簡介:王喚明,企業顧問,培訓師,山鷹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著有《區域市場營銷》、《太陽能熱水器市場營銷》、《營銷策劃》、《新基業長青》、《崗位精神》、《細節管理的十堂執行課》等專著,專注新能源產業和快速消費品領域, www.diyiyingxiao.com,www.tyngc.org;E-mail:diyiyingxiao@163.com,咨詢電話18901191488;13956338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