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金融風暴中的挑戰和機遇。
不可否認的是,金融危機對我國企業特別是外向型企業沖擊不可謂不大,2008年上半年,我國就有6.7萬家企業倒閉。但是當我們翻開倒閉企業的名錄時,我們發現大多數企業是低端制造業、代加工企業、出口貿易型企業。我們上文分析過,2001年之后,西方放松的貨幣政策、金融市場的發達、股市樓市的繁榮、超前的消費價值觀等要素推動了西方經濟的空前繁榮,這給當時外向型企業提供了廣闊的世界需求市場;而且這些外向型企業又借助當時政府的信貸支持、低估的人民幣匯率、國家的出口退稅和補貼政策、低廉的勞動力、低價的原材料、環保的滯后、能源的可濫用等要素獲得了幾年的發展。但細細地來看他們就會發現,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很多外向型企業面臨著尷尬的狀況:企業沒有核心競爭力和知識產權,產品技術含量低;掛著別人的品牌,它們只是加工者;它們處于全球產品價值鏈的末端,具有強大的制造能力但沒有較高的增值盈利能力;它們的產品沒有附加值,沒有高額利潤;產品是低價低質的代名詞,嚴重損害了國家形象和企業形象,也給有能力打進中高檔市場的其他中國企業設置了種種障礙;污染的是我國的環境,犧牲的是我國職工的福利;消耗掉我國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引起自身能源和原材料的緊張,當我國需要進口時,別人卻高價賣給我們;說我國搶了別國的市場,炮制種種“中國威脅論”;一會兒說我國輸出通貨緊縮,一會兒又說我國輸出通貨膨脹;它們的產品常常遭遇反傾銷調查、懲罰性關稅......
一個明顯的事實是,中國這樣尷尬的狀況和企業這樣的成長路徑必須改變了,盡管我們早就習以為常,但是在這個寒冷也許可能更為漫長的冬天必須得到改變。嚴重依賴出口,長期處在產業鏈和國際分工的低端而裹足不前,這讓數不勝數的中國企業在金融風暴面前顯得弱不禁風,可以說這場金融危機讓我們其積重難返的弊端徹底現了原形,如果我們依然津津樂道于這種外向型模式,那么我國企業未來的嚴重性遠遠不是倒下去6.7家的問題,而是我國企業靠什么在世界上立足的問題,難道拉美、非洲國家的企業狀況還不能讓我們警醒嗎?
長期以來,許多企業在外圍良好的環境下成長,感覺沒有什么大風大浪,當對他們提及危機和風險時,他們往往不屑一顧,甚至認為其他人杞人憂天。在溫室里長時間生長,今天突然遭遇狂風暴雨時,這種變化之大讓企業面臨的痛苦是可以想象的,可以說這場金融風暴讓我們很多的企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誰動了我的奶酪》這本書中,用寓言式的故事討論了一個鮮明的主題,那就是變化。在變化來臨之前,怎樣預見變化,在變化到來之后,怎樣對待變化、適應變化?,F如今,我們有些企業人平時就象書中的哼哼那樣樣,面對失去的那份安逸天天叫嚷著:“誰動了我的奶酪?”然后意志消沉,苦等所謂老天開眼的奇跡,結局只可能是在空空蕩蕩的房間里餓死。在這個多變的時代,如果不改變,就會被淘汰。書中的“嗅嗅”和“匆匆”恰是我們企業的榜樣。居安思危,對多變的“奶酪”變化密切注意,把跑鞋掛在脖子上,隨時準備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尋找新的“奶酪”。這給我們企業的啟發那就是,我們只有敏銳地注視著局面的變化發展,未雨綢繆,主動做好知識積累、技能積累、身體和精神積累,我們才能應付自如的面對發生的變化。
現在我國企業面臨的變化有:
(1)全球化
(2)信息化的普及和加深
(3)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
(4)全球性金融危機
(5)全球股市動蕩
(6)石油、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波動
(7)國內宏觀調控增強
(8)銀行信貸緊縮或松動,貸款利率、準備金率處于變化當中,增加了企業風險
(9)人民幣升值或貶值
(10)退稅率變動
(11)原材料成本上升
(12)人工成本上升
(13)環境惡化與綠色環保要求
(14)資源短缺和對新能源的需求
面對這些變化,我們可以把它們視為一種挑戰,是對我們過去企業的產品結構的挑戰、對企業增長方式的挑戰、是對企業經營體制的挑戰、是對企業運作流程的挑戰、是對企業文化的挑戰。積極面對挑戰,說不定其中還有很多的機遇。
在全球經濟日趨開放化、一體化的今天,變化的高風險和高度不確定性是客觀存在的,而且變化更加劇烈,更加巨大,幾乎無處不在。很多變化不僅影響的范圍廣,持續時間長,而且影響的深度強。因為金融危機,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會陷入一個相對漫長的經濟衰退期。這種大規模、長時間、全方位的經濟衰退勢必會抑制海外市場對于中國出口產品的需求,從而導致一大批以出口(特別是針對美國市場的出口)為驅動的中國制造企業面臨市場萎縮的困境,并進而對中國GDP增長造成直接的影響。除此之外,全球經濟從繁榮走向蕭條勢必也會對中國消費者和投資者的心態產生消極影響,而這種日趨保守的心態也會更削弱原本不旺的市場內需。一旦我們的內需增長放緩,加上外部市場的萎靡不振,我國企業在2009年有可能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外需緊縮、內需不旺。
盡管我國企業在2009年有可能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但從積極的角度看,我國企業在海外有些領域還是有優勢的,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制造業在海外網絡、港口碼頭等硬件建設上打下良好的基礎都將在產品綜合成本上繼續發揮優勢作用。與此同時,一批有實力的企業群已發展壯大,將成為“中國制造”發揮優勢的重要軟實力。國內一批資金雄厚、資本市場運作有經驗、抗風險能力強、在國際產業格局中有話語權的企業,也將成為搏擊海外的佼佼者。如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雖受到金融危機影響,但依然能從容應對。該公司副總裁吳發沛表示:“由于我們近年來主動轉型升級,已形成集裝箱、半掛車、能源化工裝備、海洋鉆井平臺等多元化的產品結構,在企業抗風險能力極大提高的同時,也使我們在危機中出海掘金有了實力?!?
另外,國際金融危機也改變了世界金融業的秩序,世界產業格局也在悄悄發生變化,這為國內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發展空間。
第一,部分企業海外市場將進一步擴張。中興通訊公司總裁殷一民認為,金融危機會造成出口萎縮,但并非所有的海外市場都對中國產品關上了大門,企業可以利用金融風暴在海外市場造成的空隙進一步擴張。他以通訊業為例分析認為,一方面新興市場仍有巨大市場增長空間,許多新興市場手機普及率很低,市場嚴重供不應求;另一方面,搶占歐美傳統市場將迎來重大機遇期。隨著一批歐美通訊強手日漸衰落,許多市場空間將被讓出,為國內公司搶占這些市場提供更大機遇。
第二,部分產品將獲得新的業務增長點。金融危機將改變歐美人的消費習慣和消費方式,消費能力的下降會使他們對傳統日用消費品的需求下降,但對商品的選擇將更加注重性價比,這也將使一些高端產品獲得新的業務增長點。當眾多企業在危機中對美國市場“談美色變”時,廣東萬和集團有限公司卻將2009年海外開發的重點布在了美國。該集團執行總裁葉遠璋告訴記者:“我們進軍美國市場的信心來源于多年來我們埋頭自主創新,已產生了一批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的高端節能科技產品?!?
第三,國內企業海外并購將獲更多機會。全球金融風暴使海外一些行業巨頭資產縮水,據悉,全球一家知名的集裝箱企業市值由原來的10億歐元直線下降為只有4000萬歐元,這為已積累了一定資金實力和資本運作經驗的國內企業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并購機會。目前,國內一些企業緊密跟蹤國際市場行情,積極尋找并購對象,以期實現低成本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