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應對金融危機
(2)當前危機發展的軌跡:次貸危機->金融危機->實體危機。
當前的這場危機是從2007年美國的次貸危機開始刮起的。
美元的霸權地位、美國人的老大心態、“911”之后美國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及美國的文化和消費價值觀,這幾個因素讓美國人覺得自己很富有,覺得錢太多了(盡管不是真多,而是負債),于是很多本無力支付名車豪宅的美國老百姓從銀行得到貸款,住上奢華的大房子。因為在進行次級抵押貸款時,銀行和信貸公司認為,如果次級抵押貸款的歸還出了困難,那借款人只需要出售房屋或重新抵押再融資就行了。隨著這種現象增多,房價在2-3年內漲了幾成。銀行、信貸公司、買房者的“相互默契配合”推動了房地產的繁榮。于是我們看到了美國2004年到2006年的那樣房產盛世。
但事實上,這種低利率、寬松的貨幣政策、倚重虛擬化的發展模式給美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泡沫。美聯儲開始連續17次加息,從2006年第二季度開始住房市場持續降溫,這時候借款人就很難將自己的房屋賣出了,即使能賣出,房屋的價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償還剩余貸款的程度。這時,泡沫破滅了,危機發生了。借款人開始拒付銀行貸款,這種現象變得越來越多,同時貸款的機構也無法通過收回抵押的房子,難以用再出售的方法彌補放貸的損失。這樣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由此發行的次貸債券也不值錢了。因為和它關聯著的貸款收不回來。很多投資銀行,對沖基金都買了這些債券或者是由這些債券組成的投資組合,所以就造成了虧損。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開始顯現并呈愈演愈烈之勢,次貸危機的颶風刮起來了。
在2008年9月,次貸危機又打開了美國金融產業的潘多拉魔盆,在此推動下,危機迅速升級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然后又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并蔓延至各國——這是這場危機的活動軌跡。
總的來說,這場危機是美國新自由主義的思維、政治格局變化的刺激、美元的霸權地位、美國人的老大心態、美國政府的低利率、美元貶值的驅動、“911”之后美國寬松的貨幣政策、美元發行過度、美國大量發行金融衍生品、經濟過分地虛擬化、美國的文化和消費價值觀、美國的高負債、監管不力、救市的遲緩、美國的次貸危機等多種因素驅動的。
可以說,這次金融風暴:
爆發于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
正在摧毀經濟的核心系統——金融;
動搖了市場經濟的基礎——信用;
挑戰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靈魂——自由競爭;
打擊了市場的支撐點——消費信心;
另外,網絡化、虛擬化、全球化加速了危機影響的蔓延,造成了世界恐慌;從虛擬經濟波及到實體經濟,影響范圍加大,形成了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