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先秦諸子(二)三 讀孟得義 再說讀孟。 如果說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那么,孟子思想的核心便是“義”。義,是對“仁”的補充。孔子說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可見“仁”這個概念
一 我們為什么讀經典 讀者朋友們大家好!這篇文章,原本是我為中國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我讀經典》系列所做的一個開場白。因為受到電視節目時間的限制,許多內容沒有放開講,后來到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
請問你是記者還是編劇?剛剛在網上看到《重慶時報》記者張曉禾的一篇報道,說我在 7月29日接受了他們的“專訪”,還對他們“得意地表示”了一些什么。這可真是太搞笑了!我什么時候接受他們“專訪”了?又什么
經過魯肅、周瑜和諸葛亮的勸說,孫權審時度勢,最終決定聯合劉備、對抗曹操,赤壁之戰由此發生。然而,歷史上對于這場戰爭的記載卻是疑云重重,歷史學家的看法也眾說紛紜,有人甚至認為那不過是一次普普通通的遭遇戰
經過魯肅和諸葛亮的勸說,孫權審時度勢,反復掂量,決定聯合劉備對抗曹操。但是,進行這樣一場風險很大的戰爭,不能不探討軍事上的可能性。那么,是誰為孫權做了可行性分析?孫權最后又是怎樣決策和部署的呢?敬請關
諸葛亮說服孫權聯劉抗曹,無疑是他外交活動中精彩的一筆。而孫權最后做出決定,還是他的根本利益所使,作為劉備集團的代言人,諸葛亮顯然不可能代表孫權集團的利益。那么,是誰從根本利益的角度為孫權進行分析,從而
這是諸葛亮的一次重要使命,它的成敗直接關系到劉備集團的生死存亡。 這也是對諸葛亮外交才能的大考驗,它的成敗直接關系到諸葛亮在劉備集團的地位和價值。 諸葛亮如何說服孫權聯合劉備對抗曹操?他是怎樣說動孫權
在上一集中,易中天先生講到,荊州是三國時期的戰略要地,荊州的州牧劉表又是一個沒有多少能力的庸碌之輩,于是各路豪強開始對荊州虎視眈眈。當時力量最強大的曹操在安頓好后方后,在建安十三年七月開始南下征荊州,
荊州,漢代十三州當中最大的州之一,東漢末年,各路諸侯都對這塊戰略要地垂涎三尺,因為他們認為,荊州的擁有者劉表沒有能力,守不住荊州。作為鎮守一地的最高長官,劉表有那么窩囊嗎?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廈門
魯肅和諸葛亮英雄所見略同,都主張“先三分后一統”,也都把占領荊州看做實現其集團霸業和帝業的第一步。然而,當孫權羽翼豐滿以后準備實施這個計劃時,卻遭到江東老臣張昭的反對。張昭為什么反對孫權進攻荊州呢?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