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我學術上真正的代表作、最有心得的是《藝術人類學》,書中提出關于藝術和審美、起源和本質的學說,我稱之為“確證說”。 易:我怎么能代表潮流和方向呢(笑)?這還是要大家來評判、歷史來評判。其實我更關注是別人的批評,就算是偏激、挑剔也是很好的,至少提醒我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評判歷史人物“反臉譜化”
在您的這本《易中天品讀漢代風云人物》介紹了韓信、項羽等人物,因為他們英雄壯舉 、因為他們悲劇收場,他們在歷史上、在后人心目中成為理想人物。可以說,他們在政治上的失敗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應該如何去“品讀”歷史人物呢?什么樣的人生才算做成功呢?
易:這些人物失敗都是因為他們人格上的缺陷。比如說韓信,他的重要問題就是“不徹底”,朋友沒有維系到,也沒有太大的敵人,他對劉邦有忠誠的一面,卻沒有忠誠到底,這與他人格的缺陷有關。
項羽是“匹夫之勇”,也是一大缺陷。但他是一個本色英雄,后世得到很多的同情。我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告訴大家項羽不僅是有值得同情、值得喜歡的一面,他還是有缺陷的。
成功要看從哪個角度說,傳統上評判人物有一個不好的習慣———成者王敗者寇。當然歷史上也有一部分人同情弱者同情失敗者,比如對項羽和劉邦這兩個人的評價上,就走向另一個極端,就因為項羽是失敗者就偏要去同情他,變成了“成者寇敗者王”,這也是不對的。其實有各種意義上成功,事業、做人、做事的成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
據說您的一位學生曾經戲言,要做您的學生首要的條件是“帥”;那么,您一般收學生最看重的是什么呢?聽說您連續兩年沒有招收學生,盛傳您將離開廈大去復旦?
易:我招收學生很嚴格,規矩是考試之前不見考生,完全是試卷說話。我們設計的試卷足可以達到考察目的,總結起來就是四個能力: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連續兩年沒有招收學生是因為要退休,退休了怎么可能還能去復旦大學呢?
我們知道,易老師的涉獵相當的廣泛,您本來是學古典文學的,后來轉到美學、文化學、歷史學,寫了許多不能完全稱之為“學術”的作品,受到了讀者的喜愛。再到央視“百家講壇”講演《漢代人物風云》,成為人氣最旺的主講人。您在不同領域中積累的知識,您覺得自己最有成就或是最有心得的是哪一方面?
易:我學術上真正的代表作、最有心得的是《藝術人類學》,書中提出關于藝術和審美、起源和本質的學說,我稱之為“確證說”。
《漢代人物風云》講座的成功,讓我體會到電視和學者的關系,我以前說過,學者和電視臺的對接,做好了是“雙贏”,學術擴大了傳播范圍,電視提高了文化品位;做壞了就是“雙輸”,學術失去了自身品質,電視失去了廣大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