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廣州對400多名從小學到中學的家長做了一次抽樣調查,調查孩子有沒有良好的學-B習慣。結果顯示:只有不到TO個家庭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這70多個孩子中女孩子占了約三分之二。在調查過程中,家庭作業問題是被提及最多的問題。 無奈的戰爭每天在這些家庭中上演著。督促顯然已失去了作用,孩子有本事把你的話隔離在耳朵之外,該干嘛還干嘛;監督或者監視是無奈之下的舉措,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能積極對抗就消極對抗。一個字可以花去半分鐘時間,明明沒錯,還拿著透明膠布粘了又粘,打草稿時數字全往一塊兒擠,得出的結果面目全非。直看得旁邊的家長七竅生煙,惡從膽邊生,大發雷霆者該出手時就出手。咆哮聲與哭泣聲掀起了這個晚上的高潮。當孩子終于紅著眼腈入睡時,父母倒在沙發上,身心俱疲。這樣的日子,何時是個頭啊? 一個母親給我講述了她女兒寫家庭作業的故事。 那段時間我好累,幾乎一到下班時間我的頭就開始隱隱作痛。因為家里正有一個巨大的麻煩等著——那就是我的女兒,準確地說,是我女兒的家庭作業。跨進門,別指望她能老老實實坐在書桌前寫作業,若你看到客廳里的電視機是關著的,千萬別被假象迷惑,走過去摸一摸,微熱猶存。這是我在和女兒多年的斗爭中獲得的一條經驗。她已經上三年級了,10歲的小大人。我10歲的時候已經能幫父母做好多事,可她呢?我越想越惱火,但還得拼命壓著。“寶貝,快點寫作業了。”我壓低聲音溫柔地說。她正在興趣盎然地研究,那枝她用了幾個月的再普通不過的鉛筆,對我溫柔的言語充耳不聞。我把芹菜放在水里狠狠地揉過一遍,發現她已端坐在沙發上,兩只腳左右交替地打拍子,像一個指揮家,更像一只仰倒的鴨子。 我笑不出來了。“寶貝,寫作業了。”我耐著性子,語調仍然溫柔。她好像不耐煩地答應了一聲。5分鐘后,當我把肉放在砧板上開始切的時候,轉身發現她對著窗口的位置凝視。見鬼,難道科學家都是這樣凝視出來的嗎?我深吸一口氣。“寶貝,快寫作業了。”她連頭都沒偏一下。轟!我用盡畢生的力氣大吼一聲:“你寫不寫作業?”她抬了一下眼皮,不慌不忙地說:“你兇什么兇?” 我的天!我終于決定主動出擊。我要讓女兒明白,學習是她自己的事情,不是她老媽的事情。她曾經有一次語文考了9O分,我贊揚了她一句:“要是有一天你能考個100分就更好了。’’她眉毛一揚:“90分已經很不錯了,夠給你面子了。”給我面子?我還要讓女兒明白,她老媽再也不想扮這種比警察還累的角色了:做飯!監督作業!馬拉松般的作業不到晚上10點半別想結束!而后疲倦得轟然倒下!生活的樂趣全變質了。 我考慮了三天,然后我向女兒攤牌了。“你不是很想看電視嗎?”女兒點點頭,不知道我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以后,你可以想看就看了。”女兒不敢相信地望著我。“不過有個條件。”談條件就有希望是真的,女兒充滿期待地問什么條件。“必須在8點鐘前把作業做完,而且不能有錯誤,做完作業,你想看多長時間電視就看多長時間。”女兒的小眼睛骨碌碌地轉了幾圈,同意了。 她的作業原本一個小時就可以完成,她就有事無事地拖長為三個小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我們要訂個合同。我把事先準備好的紙和筆拿出來。這事兒比較新鮮,女兒湊過來,興趣盎然地看我擬合同。合同規定:只要她8點鐘之前把所有的作業都完成了,我親自替她打開電視。為了防止她馬虎了事,我又加了一條,如若發現錯誤,立即停止看電視,而且取消當天晚上看電視的權利。OK,一致通過。雙方簽字畫押。 第一天晚上,女兒空前地自覺,不到7點半就把所有的作業完成,迫不及待地看電視去了。檢查一遍,字跡潦草,錯誤百出。但我耐著性子,不動聲色。第一天,讓她嘗嘗甜頭。那天晚上她看電視過了把癮,看到11點半,我也沒干涉。 第二天,她故技重演,7點20就坐到電視機前。我舉著合同走到電視機前,什么話都不說,把插頭直接拔了。我終于也酷了一回。白紙黑字,賴不掉,女兒乖乖地回去改正作業了。這一輪交戰,我勝出。 不久,我發現女兒又有了新的對策,我一連三天在她的作業本上發現老師的批語:遺漏作業。我知道她是故意的,沒有點破。當天晚上,女兒在寫作業的時候,我拿起電話,故意大聲地說:“劉老師嗎?今天的家庭作業……”女兒怨恨地望我一眼,其實我什么號碼也沒有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樣,我終于把可能發生的漏洞都堵上了。 在女兒的電視饑渴癥有所緩解的時候,我乘機建議今天寫完作業出去散散步,女兒同意了。散步的時候,我避免提及學習上的事情,主要是聽她講,偶爾也教育一下。一段時間下來,發現女兒對我依戀了許多。至于學習成績,如我的預料,在下滑了一段時間后穩步上升,而且這種上升完全是她憑自己的努力來達到的。 在對待家庭作業的問題上,孩子們的表現可謂五花八門,但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對作業缺乏根本的興趣,或者說缺乏正確面對家庭作業的動力。那么,如何解決動力問題呢?讓孩子以愉快的心情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這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第一關。 在案例中,那位母親抓住了這樣幾個環節。首先,她找到了動力,抓住了孩子的需求——希望能自主地看電視。只有在孩子的需求上做文章,才能使孩子生出內在的動力。不同的孩子需求不同,有的喜歡看電視,有的喜歡打游戲,還有的希望父母陪他玩一會兒,視具體情況而定。挖掘需求是第一要素,父母根據自己的觀察來確定,不能確定時,可以向孩子請教。 其次,白紙黑字,依“法”教女。孩子是最容易遺忘的,或者會故意忘掉對自己有束縛的規定。因此父母一定不能把協定落在口頭提醒上,那樣只會重復以前的情景,在制訂合同時,一定要把孩子可能鉆的漏洞都想到,堵死。在執行時,不講多余的話語,越簡單越好,不給孩子反駁的機會。 最后,要進行心理溝通。這是感情投資,是最必要的補充。心理溝通就好像蓋房子所需要的水泥,少了它,便會使整個過程流于呆板,缺少溫情。親子間的溝通原本就是父母該養成的一個習慣。 另外,父母應根據情況,對孩子的需求進行轉移。看電視或者玩游戲,都有個度的問題,在上邊的案例中,那位母親告訴我,她后來就聰明地進行了替代。家里的電視機忽然壞了,女兒急得團團轉。我想了個辦法:講故事給女兒聽。這個建議讓女兒很開心,跑到書房提過來一摞書,那些本來是買給她自己看的,她都束之高閣了。我讀得聲情并茂,女兒聽得也有滋有味。我講完了,就要求她讀一個給我聽。一個晚上下來,讀了好多故事,兩個人像傻瓜一樣笑笑鬧鬧,結束時,女兒驚奇地說:媽媽,好像沒有電視我更開心一點。接下來的日子,我們都這樣自娛自樂,藏書快讀完了,女兒讀書的興趣也培養起來了,經常自己拿本書看著看著就咯咯地笑出聲來。而我,再也不用假裝溫柔地對待女兒了。 還有一個例子雖然是孩子提出來的,但也能給家長以啟發。 正讀初一的小寧講,他每天最大的痛苦是媽媽陪他做作業。媽媽的責任感特強,小寧做到11點,她就在旁邊坐到11點。有時,小寧覺得很對不起媽媽。媽媽為了他,幾乎放棄了個人的空間,她不看電視,不打麻將,不跳舞,不和朋友一起出去玩,實在可以算個兢兢業業的好母親。但是和媽媽在一起時,他又覺得好壓抑,總有一種怪怪的感覺,明明媽媽就坐在他身旁,他卻覺得隔得好遠好遠。 媽媽第一關心的是他的學習,由于每天晚上陪讀,媽媽對他每門功課的進展情況了如指掌,甚至對他的作業本還剩多少、要不要換新的都知道。小寧要是想放松一下,找本故事書或他感興趣的軍事雜志來看看,媽媽就會在耳邊嘮嘮叨叨地說:初中是關鍵呀,初中基礎打好了才能考上重點高中,那樣就等于一只腳跨進大學的門檻了。小寧就想方設法逃開媽媽的包圍,很快他就發現,廁所是這個家里最安全最清靜的角落。而媽媽也很快發現小寧上廁所的次數大增,產生懷疑后,便開始干涉。往往是小寧拿著課外書蹲廁所里還沒有翻完一頁,媽媽已在敲門了,雖然他可以拒不開門,但無休止的敲門聲令人煩躁。最后一塊陣地,終于也失去了。 這位母親的做法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培養”了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壞毛病。所以,在本文結束的時候,我要告訴大家的是: 當父母能夠從家庭作業中解脫出來,真正由孩子積極認真去面對的時候,孩子從中培養起來的便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良好學習習慣的背后,是孩子學會自己對自己負責,學會自己管理自己,學會獨立思考問題,學會整理一天中老師講授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