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的輿論,往往呼吁用
市場化的手段來調節股價指數的漲跌。所謂的
市場化手段,主要體現在供求關系的調節上。一些
經濟學家即認為,當股價指數上漲過快后,就應平衡供求關系,減緩這種上漲速度。而
市場人士則把資金和股票之間的關系,比喻為水和面的關系。點評:分析人士指出,證券
市場的股票供應,難以與需求形成相對穩定的比例關系,也很難使企業的籌資行為呼之即來。這一點從內地的首發規模不能跟上股價指數的漲跌節拍就可以得知。此外,我們也同樣難以讓
市場資金揮之即去。決定資金進入證券
市場與否的因素,十分復雜,因該說資金進出是自由的,不可調節的。而水與面攪拌后,水就無法分離出去。股票完成發行后,通常也不會退出證券
市場。因此,股票需求和供應根本不可能像水和面的關系那樣簡單。怎樣看待用
市場化手段來調節股價指數漲跌的觀點?這種貌似十分
市場化的觀點,骨子里恰恰是計劃
經濟思路在作祟。我國證券
市場發展初期,就有計劃
經濟的烙印。在股票發行方面,由政府給出總的發行額度,然后以省、部為單位,層層分解指標。實行核準制后,企業是否愿意發行股票、何時發行股票,恰恰是政府不應該干預的。現在希望政府調節發行節奏,實際上就是對發行
市場化方向的一種漠視甚至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