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檢:針對上面提到的“教練式”管理,您有何見解?請結合實際案例說明。
3在公司的內部形成對立
在公司內部容易形成對立,或者形成派系。有時在我們沒有在意之間,潛意識里這種意識已經形成了,這也是管理者常見的一種錯誤。
(1) 團隊精神的重要性
對企業來說,團結有助于提升企業的工作效率,形成良好的企業文化,企業內部的團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凝聚力與團隊精神,這是一種能夠推動企業發展的巨大力量。民族團結有助于國家的安定,人民生活的幸福,這也是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來源。
對企業來說,要對員工進行“以人為本”理念的團隊管理。團隊管理有如下優勢:有利于發揮員工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于提高企業人力資源的使用效率;有利于提升企業管理者的綜合管理素質;有利于提高企業團隊運作的效率;有利于全面提高員工的凝聚力;管理技巧靈活多變,有利于企業的活力。
英國《經濟學家》雜志對全球180位領袖人物所作的調查顯示,65%的人認為2000年后,企業將以團隊式的領導為主流。當不久以前,幾乎所有公司都還是由“老板”或“頭兒”來管理的,而現在,大多數大中型企業和幾乎所有的社會公共機構都是由小型管理團隊管理的。大公司是團隊的產物,由高層管理人員組成的團隊。
企業家的團隊精神主要表現在:一是在企業內部培養團隊精神,明確團隊的目標和團隊的共同遠景,強化團隊的凝聚力,塑造團隊精神,培養合作觀念,要帶頭合作而不是熱中于競爭。二是改變工作方式,團隊領導往往擔任的是教練或后盾的角色,對團隊提供指導或支持,為團隊成員提供創造業績的機會。
(2)激活團隊的情緒和氣氛
經理人不能靠命令或者哥們義氣讓人做事。相反,依賴影響、理解和一套微妙的技巧是
學會與人工作的最佳方法之一。
伡し⒅芪松砩系*"E"元素
"E"元素是所有那些激發精力(energy)、興奮(excitement)、熱情(enthusiasm)、努力(effort)、活力(effervescence),甚至是開支(expenditure)的東西。如果不叫懶散的話,我們把人們未能把"E"元素注進工作與生活的情況看成是缺乏紀律。當這種情形發生的時候,我們自然的傾向是呼喚他們品質中好的一面。
不必著意尋找,我們都能知道生活中有時時間匆匆飛逝如電,有時連吃飯甚至睡覺的時間都沒有,有時精力充沛,血脈中充滿腎上腺素。我們也知道,生活中也有這樣的時候--連抬眼皮的力氣都沒有,更不用說起床了。那么是什么帶來"E"元素的呢?或者說如果你是一個經理人,你如何讓這些"E"的力量影響別人呢?
或許是錢?實際上并非如此。錢作為"E"元素的激發物是有欺騙性的。真正重要的是錢的使用目的,而并非錢本身。當錢用于基本的生活需要時,他就會激發人一定程度的努力。但不會更多,除了絕對必須的東西,理性的人是不會做更多的努力去保證那筆錢的。
在過去的多年里,很多不同的調查都詢問過人們他們最想從工作中獲得的東西是什么,換句話說,就是什么東西最能激發他們身上的"E"元素。不論被問的人處于什么地位和什么年齡,答案都是相當一致的。典型的答案如:
個人自由 ;
同事的尊重 ;
學習新的東西 ;
挑戰 ;
完成某個項目 ;
幫助別人 。
接受調查的人把錢放在第24位。這似乎表明,工作的目的除了錢以外還有別的東西。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會知道如何激發周圍人身上的"E"元素了。
學者們會愚蠢到為從不付費的雜志撰寫文章,而自己卻一無所獲嗎?博士們會瘋到滿世界趕場為各類會議演講,自己卻一無所求嗎?絕對不會。他們這樣做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聲名,提升他們在同事中的地位,甚至可能是為了滿足自我主義。付錢并不是必須的,因為錢并不能買到他們想要的東西--成就感,并讓我們與眾不同。
IBM公司創始人Tom Watson總是及時認可每個成績。例如,給完成一筆很棒的業務或者貢獻出新思想的員工當場獎勵500美元。有一天,這樣的故事就發生了,一個年輕人走進他的辦公室,告訴他一個了不起的成績,高興之余,沃特森遍尋衣袋和辦公桌的抽屜,希望能找到什么能馬上作為獎品的東西,結果他只能找到一只香蕉。他就把這只香蕉給了小伙子。年輕人恭敬地接受了獎品。從那時起,香蕉在IBM公司就成了成績的象征。
我們每個人心底都有一份清單,上面羅列著我們希望從生活中獲得的東西。我們當然需要生活必需品、食物、住所和舒適感,但我們也需要出人頭地和星光耀眼的機會。我們還需要友誼和他人的尊重,做有用并值得去做的事情的機會,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做真實的自己的機會,去發現我們所有的潛力。如果任務與清單所列一致的話,這份清單上的項目越多,我們渾身就會散發出越多的"E"元素。
人們對做事的內在動機的需要,遠甚于對就業保障的需要。最好的員工就象最好的教師、最好的護士等一樣,喜歡他們的努力被人注意。他們希望作為一個個體被認可,希望他們的思想被人傾聽,希望被賦予責任,希望成功時獲得獎勵。他們當然也需要生活基本所需得到保障,沒有人在為回家的巴士費擔心時,才能集中精力于工作上。這種基本保障當然有助于你對所做的事情保持信心,因為那樣你就不僅只是一個薪水的奴隸,但僅有這種保障是遠遠不夠的。
自檢: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談談如何營造良好的團隊氛圍。
4 忘了利潤——企業的命脈
企業是依據市場的意圖而存在的,它的目的是創造顧客、最終創造利潤。
(1) 利潤是企業的命脈
我們國家的經濟正從計劃經濟慢慢地向開放的市場經濟過渡,在這樣一個過渡和調節期內,需要我們在思想上盡早地建立起市場經濟的概念,使企業真正適應市場的需要。檢驗企業是否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最重要的標志就是企業的利潤。
現在國內有些企業喜歡把“做大”當成目標,喜歡當第一,如市場占有率第一、產銷量第一等。也有些企業稍微在同行業中占有一定位置時,又實行多元化(指不相關聯行業的多元化),要把攤子鋪大,要做成大集團公司,其實“大”只是一個結果,并不一定在規模上能取得優勢。如在1979年對中國投資的泰國正大集團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中國投資的農牧業獲得長足發展后,從90年代初又先后投資房地產、摩托車、啤酒等行業,但效益卻不盡人意,逐年下滑,有的行業已告虧損。直到1998年初,正大集團才表明放棄多元化,又回歸其最初投資的農牧主業。同是在90年代初,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卻在“瘦身”,將與主要產業無關的企業全部出售。萬科由多種經營選擇了房地產,又由房地產選擇了住宅,住宅又選擇了中檔以上的住宅,中檔以上的住宅又選擇了城郊結合的住宅。通過“減法”,萬科做強了。
因此,對一個企業來說,重要的不是它涉及行業的多寡,而是其競爭力,最重要的是其核心競爭力。競爭力泛指一個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的綜合能力(包括市場拓展力、產品創新力等)。而核心競爭力是指企業在同行業中所具有專業性最強的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強的企業往往很“專一”,不一定是大企業,而是最有希望、效率高、適應市場快的企業,其最重要的標志就是企業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