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氏針推特色和療效
一、來源
綜合了平衡針法、浮針法、董氏針法、新針法、赤醫針法、腹針法、舌針和傳統道醫、中醫推拿等療法特長而成。
二、特色
1、一般不在患處取穴,僅在四肢、耳朵及頭面部位施針(有些穴位可以指代針,比如頸胸腰等關節疼痛癥)。胸腹腰背部以三棱針淺刺出血,避免針刺到重要臟器造成的危險,安全系數高,風險少。
2、取穴采取宏觀全息對應,不用各種復雜的補寫手法,僅采用“深刺、皮下刺與留針”各種手法,配合“動氣針法、牽引針法與倒馬針法”即可以達到調理效果。
三、辨證特色:除了依據傳統中醫學理論外,還擅長以下兩點:
1、面診與掌診
以掌診舉例:察看手掌青筋或紅筋分布的部位,從而審知病因之所在而據以用穴治病。因為各臟腑皆有經絡到達手掌,若臟腑有病,便會反映到手掌上。例如:某人患坐骨神經痛,其掌上肺區出現青筋,即可斷知為肺虛,此病針有肺神經經過的穴位,可調整肺功能而治肺虛則一定顯效,往往針到病除,效果穩定。
2、臟腑互通理論
肝與大腸、心與膽、脾與小腸、肺與膀胱、腎與三焦、胃與心包。
例如:用肺經上的穴位可以治療膀胱經之背痛、肩胛部疼痛;用胃經上的穴位可以治療心痛,如用胃經上的足三里穴治療心臟病效果頗佳;用心包經的內關穴可以治療膝關節疼痛等,因為胃經為膝部最主要的經絡,等等。
3、觀察身上病變反應點
重視觀察患者身上病變反應的暗影、青筋、紅筋等等。因為穴位上的青筋或紅筋(尤其是手指上的穴位)是重要的診斷點,也是最好的治療點。例如:心常穴附近見青筋明顯,對準青筋下針或電刺出血,則胸悶立舒,各種身上的不適亦可隨之改善。這是因為心常穴有心神經通過,心功能有問題該穴才會出現青筋。
四、適用范圍
該套針法(或指法),使用范圍廣泛,除一般的內外婦兒科疾病外,對疼痛癥效果頗佳如:
脊椎側彎、頭痛、眉棱骨痛、顱內痛、頭上怕風、頸脖痛、全身關節痛、脊柱痛、背椎痛、腰痛、髂骨痛、尾骶骨痛、肩臂痛、肩胛骨痛、上肢和下肢及各種關節疼痛、扭挫傷等等。
五、治愈率和有效率
1、調理心腦血管疾病、婦科和疼痛癥的有效率是95%,治愈率70%。
2、調理亞健康等常見病與多發病的有效率為98%。
六、具體的調理案例(治愈率和有效率)如下:
【摘要】 運用針灸和推拿配合治療風濕痛痹癥
中醫辨證論治
中醫說的風濕痹癥就是西醫學說的:頸腰椎增生、椎間盤突出或狹窄、肩周炎、中風后遺癥、痛風等。
本人在治療上運用外治法(針灸加推拿)治療,都取得了滿意療效。治療風痹(輕癥不需針刺):臨床資料:100例中,男46例,女54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68歲;病程最短1天,最長半年。
治療方法(略)
治療效果:治療后肢體關節酸痛、屈伸不利、精神狀態均恢復正常為治愈,計98例;治療后關節與肌肉酸痛減輕一半為好轉,計2例,有效率100%。
治療寒痹:
自2001年至2017年收治的頸腰椎增生或椎間盤或狹窄,本人多年來采用外治加內服治療123例,取得滿意的臨床效果。
臨床資料:123例中,男56例,女77例;25-40歲34例,41歲以上89例,年齡最大82歲,最小25歲,;病程半年至2年的32例,2年至10年的67例,10年以上的24例;其中單純性頸腰,強直酸痛14例。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活動受限,甚者夜不能寐 23例,腰痛伴一側下肢痛麻29例,腰痛伴雙下肢痛12例,單純一側下肢痛30例,半身麻木9例,頭暈耳鳴眼花眩暈6例。
療效觀察
痊愈55例;顯效60例;有效8例;無效0例。
運用以上方法療效確切,處方規范并且安全無痛苦,治療周期短,療效穩定。尤其是病程長達1年以上的病人在其他療法欠佳的情況下,仍然有較高的顯效率,可以縮短療程,減少致殘率。
治療熱痹:
此組統計病例共22例,均為男性。追溯發病年齡有2例在22歲起病,來就診時年齡最小28歲,最大67歲。30歲以下1例,30-40歲7例,40-50歲10例,50歲以上4例。痛風病史最短2個月,最長22年。均有關節不定時的紅腫熱痛,有6例病程長久者,各關節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形和長期疼痛,有18例可在耳輪上查見痛風結石,13例有關節周圍痛風結石。
本組病例臨床治愈18例,有4例因飲酒和進食海鮮后復發,經治療后又能控制住發作。有4例形成慢性關節反復發作者,經治療2次后病情有明顯好轉,關節的疼痛和急性發作均有減輕。
小結:
中醫在治療痹癥上的優勢還是比較明顯。比如中風后遺癥,在改善患者的活動功能、言行舉止上有效率幾乎100%,隨著人們保健意識的提高,中醫運用針推在防治中風介入治療后的并發癥上,有著獨特的優勢。
調理以上疾病除了應用了現代中醫學的理論和實踐外,還融合了我家傳師授的幾種方法(針、推、罐、刮、敲),除了治療痹癥、痛癥有效以外,還對乳腺、腦部、眼科、精神等疾病均有極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