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國資產證券化行業年會”4月8日至9日在北京召開。中國銀行(4.010, 0.00, 0.00%)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原副主席蔡鄂生在年會上表示,金融機構在根據改革總體要求進行產品創新以滿足社會需求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穩字當頭,重視對產品的成熟和完善。
以下為嘉賓發言實錄:
蔡鄂生:國內對資產證券化的研究已經進行了很長時間,近年也有長足的進展,但是在經濟新常態下,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金融業應該如何對資產證券化業務進行正確的定位呢?
大家對美國的資產證券化發展歷史非常清楚,主要是將基礎資產轉到SPV項下,對基礎資產按不同的現金流進行細分,再拿到市場上銷售給不同的投資者以滿足差異性的需求。美國的資產證券化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各金融主體之間、金融主體與監管之間,包括會計、稅收等制度設計均已十分完善。那么,國內當前環境下的資產證券化業務應該怎么落地呢?
第一,應該對基礎資產進行實質性的隔離。不能完全按照現金流方式考核資產證券化交易,因為要證券化的資產體現在銀行報表和體現在機構報表上是有差異的。
第二,在大的“三去一降一補”的提質增效背景下,今年的市場環境還有一個新的變化,就是央行要求的“穩健性”,比如最近的MPA考核,網上熱傳的人行正在制定的“大資管統一監管新規”,都是對銀、證、保機構的表內表外變化以及資產的進出表進行管理和監督。在這種情況下,不同的金融機構應該如何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值得思考。
第三,今年兩會上,總理報告提出的要讓“金融機構的重心下沉,突出主業”,非常值得金融從業人員反思。上到機構高層,下到基層人員,只有先在理念上樹立起對金融產品及其所發揮服務作用的正確觀念,才能真正掌握并進而向社會進行更好地推廣。
第四,要有正確的服務意識。特別是在業務前臺,如果不能對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有正確的理解,不知道兩者為什么要更好地融合,是無法提升服務意識與服務質量的。 第五,某銀行董事長認為,當前大環境的變化增加了金融機構開展業務的難度。這無非是指要求金融機構控制增長規模。但這種變化不僅符合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也符合今年的“三去一降一補”任務。僅僅從機構角度出發,認為其目的就是要金融機構控制規模擴張、降低發展速度,這種理解過于片面。
第六,仍然是剛才那位銀行董事長,他說感覺現在銀行的地位提升了。這說明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五大任務”的同時,對市場環境造成了一定影響,具體表現為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關系變化。接下來,如何處理隨著這種新的關系出現的矛盾,值得金融業深入思考。
第七,當前發展得非常紅火的互聯網金融,其本質應該是通過金融業務或產品的創新以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再通過金融機構的實踐,進一步思考如何通過先進的科技和互聯網平臺滿足不同層次客戶的需求,穩步推進發展。而不是將其看作一種運動式推進,為了創新而創新。反過來,如果金融機構有端正的服務理念,就一定能創新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再通過這種產品的創新帶動服務的創新?! 〉诎?,我認為金融機構對整個宏觀形勢和經濟發展的的判斷與研究還不足夠,對如何才能完成經濟結構調整的研究也不夠細化。比如,面對與創新發展有關的市場環境和企業訴求之間的矛盾,金融機構應該如何處理?面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中小微金融等創新難題,金融機構如何判斷其行為和經營方式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中能夠跟上發展和改革要求,踩準“五大任務”的關鍵點?
第九,金融機構在處理不良的過程中,要首先反思業務最初是怎么達成的,今后如何避免更多這種風險?其次在處理“僵尸”企業、去杠桿、去庫存的時候,應該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最后是對中小型金融機構來說,在當前以債權融資為主要經營方式的市場環境下,什么才是合理的創新?
第十,金融機構在根據改革總體要求進行產品創新以滿足社會需求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穩字當頭,重視對產品的成熟和完善。比如,其理念和服務能否與“五大任務”相結合等。
總之,必須真正理解透徹在這次資產證券化年會論壇上研究討論的內容內涵,傳導到整個金融行業來進行全面、系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