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0日晚,銀監會原副主席、政法兼職教授蔡鄂生先生做客中國政法大學(薊門校區)薊門論壇,他結合自身經歷,以一個監管者的角度深度剖析了中國的金融改革,發出一位監管者的感悟。本次論壇由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中信出版社、經濟導刊聯合主辦,中國政法商學院協辦,由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院長劉紀鵬教授擔任主持。
金融體制改革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攻堅戰。它包括兩個重要環節,一是金融監管的組織體系如何重構,二是正確的金融監管政策怎樣制定。混業經營趨勢下,如何重構“一行三會”之間的關系,實現有效的分工與協調是當下金融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金融市場究竟要培養什么樣的主體?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監管在新形勢下該如何執行?針對這些問題,蔡鄂生教授表示,現在的金融市場和關系比過去復雜很多,但是從歷史角度看,很多東西的制定有其背后的原因和基礎,當時不可能走得過快。中國發展歷程里定制的東西,它既要按照客觀規律發展,也要考慮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即中國國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喊出來的,是有具體內容和實踐來豐富的,是根據中國的文化、中國的發展制定出來的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體制。
銀監會原副主席、政法兼職教授蔡鄂生先生
蔡鍔生教授認為,支付是金融最核心、最功能的東西。雖然中國的互聯網公司發展快于美國和英國,但現在的企業最基本的問題在于項目資本金,中國的市場經濟沒有地道的商業票據、融資的手段,只是靠著銀行,而全額流動資金貸款使銀行完全承擔起企業與經濟發展流通的風險。針對于金融市場存在的一些亂象,蔡鄂生教授認為,要以歷史的經驗和目前的實際情況來采取監管措施,不能走得太快。
談及金融創新時,蔡教授表示問題是創新的源泉。監管本身作為監管者是種責任,但它是種服務責任,不能講為監管與被監管,企業最基本的社會責任是辦好自己的機構,不讓員工失業,若是做不到基本責任談何社會責任感。
隨后原中國中信集團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孔丹先生對此次講座進行了現場點評,他從監管和被監管兩個維度與蔡鍔生教授進行互動交流,當場發出“一位被監管者的感悟”。他表示,監管與被監管是分工不分家,二者是緊密的兄弟關系,并非貓鼠關系。
原中國中信集團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孔丹先生
最后蔡教授提出:考慮政策下,人的行為有哪些變化?貨幣政策下,監管部門應怎樣做?涉及多部門監管機構的事件該怎樣處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與銀行體系有哪些摩擦?
蔡鍔生教授這樣一位在金融監管機構干了一輩子,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的學者型官員,擁有30多年央行要職和8年銀監會副主席的豐富經歷,他不止講解了一部金融史,更是引發了眾多金融者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