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資本市場的根本動力在于為實體經濟服務,在于分享實體經濟的發展成果,一個脫離實體經濟發展水平的資本市場是不長久的。在加強監管聲音高漲的當下,有必要采取切實措施進一步規范上市公司的行為,使“珍珠”更亮麗、更飽滿,以滿足廣大投資者的期待。
國務院新聞辦26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劉士余在談到如何處理好、平衡好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的關系時表示,改革、穩定、發展必須是全方位的協調。他以珍珠項鏈比喻說,穿好一個珍珠項鏈要有幾個要素,首先要有質量好的、足夠的珍珠,那就是要有高質量的上市公司,以及增加上市公司的數量;其次,得有條線,而且線要牢固,這意味著改革方向要正確;第三,項鏈需要呵護,那就是要加強監管,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發行股票是為企業打開一條融資通道,通過發行股票募集社會公眾資金,用于擴大實體經濟再生產,可以創造更豐富的物質財富。如果作為“珍珠”的上市公司將公眾資金不是投入實體經濟,而是“脫實向虛”用來玩“錢生錢”的游戲,那無疑是忘了初心,走了邪路。
上市公司作為公眾公司,募資是為了將主業做得更好,實現贏利以回報投資者,投資者哪怕持有很少一部分股票也是上市公司的主人。現在的狀況是,廣大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對“珍珠”并不那么喜愛,一聽到IPO增量加速就本能地產生恐慌情緒。為什么會這樣?原因很簡單,是“珍珠”出了很多問題:
第一類,一些企業并不具備上市能力,而是精心設局、巧妙包裝,混入IPO行列,通過上市實現原始投資,這就從源頭上給股市植入毒素。第二類,一些企業通過上市融資、并購定增、定向發行再融資等五花八門的“金融創新”手段募集大筆資金,可并沒有將這些來自大眾口袋的“真金白銀”投入實體經濟主業,而是通過投資借貸、資產管理、金融運作等途徑,用于買賣股票、炒作房地產等,大玩“錢生錢”的游戲。第三類,一些上市公司高管并沒有專心于企業的經營管理,而是編造業績,惡意減持套現,使股市成為他們一夜暴富的“圈錢市”。第四類,一些上市公司與資本市場“野蠻人”為伍,成為“資本大鱷”,放縱貪婪。
凡此種種,帶來的負能量不言而喻,造成了投資者尤其是80后、90后等年輕一代投資者價值觀的異化。2015年起伏跌宕的股災,令不少新入市者教訓慘痛,上市公司“脫實向虛”是對股市的逆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