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何建華認為,雄安新區吸引大批炒房客折射出當前房地產市場的亂象。種種亂象困擾當今中國社會大眾心理,導致財富價值觀的偏差和沖突。雄安作為千年大計,應該樹立一個不靠房地產市場拉動經濟發展的榜樣。
雄安新區橫空出世,“跳出去建新城”,合力打造世界級城市群,切實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這是一項重大國家戰略,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喜訊一出,靜寂冀中大地瞬間成沸騰熱土,引起海內外目光聚焦關注,也意外迎來大批躁動房產投資客涌入雄安三縣,一時造成交通堵塞、樓市“速凍”、房價暴漲,致使政府用高聲喇叭警示炒房行為,老百姓明確表示“不歡迎炒高房價”。
對這一現象仁智互見:有人評論深圳建設經濟特區吸引拓荒者,浦東開發開放吸引創業者,雄安建新城吸引房產投資客,說明社會發展進步;有人認為資本逐利,哪里有利可圖就流向那里,有錢人到雄安投資炒房無可厚非,關鍵在政策引導管控;有人建言房地產發展“有限資源、無限市場”此路不通,雄安在建設一座新發展理念引領的現代化新城偉大實踐中,應當有打破房地產困局之膽之策之舉。
毋庸置疑,房地產市場亂象是困擾當今中國社會大眾心理的一個痛點,導致財富價值觀認同差異上的嚴重沖突,亟待化解整合以達成共識。人類生存發展的最基本需求是衣食住行,其中住就是住房,其本質是為人們提供溫暖安全棲息地,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必需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居住功能是住房的本質屬性。嚴格意義上說,住房是社會準公共物品,同教育醫療衛生一樣,涉及財政收入公平分配、減少消除貧困、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公正等人類社會治理基本命題。
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近40年來,伴隨著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發展,城鄉面貌發生巨變,物質財富大量涌現,其中舉世公認成就就是老百姓住房得到很大改善。
以上海為例,翻開我的“記者筆記”采訪報道載,早在上世紀80年代,住房緊張連同交通擁擠、環境污染是上海城市病三大頑癥。1985年上海市區180萬住戶中按國家部頒標準統計竟有89.98萬住房困難戶,幾占市區住戶一半,位居全國之首。其中人均居住面積低于4平方米的擁擠戶有21.6萬戶,居住不方便戶有24.3萬戶,人均居住不到2平方米特困戶有16660戶。“鴿子籠”在飄搖,“鴿子籠”里的居民飽嘗著酸苦艱辛滋味。
據記載,法國社會問題專家朗茲先生曾來上海考察,他詭秘地竄進大街小巷,將自己所獲全部感受灌輸在一篇札記字里行間——
我瞥見一條凝滯不動的小河邊搭建而起的一間小木屋,屋頂披著歪斜的油毛氈,上面壓著幾十個瓶瓶罐罐。窗戶的玻璃全部破裂,顯示著利齒般形態。至多只有10平方米空間,卻居住著一個5口之家,時時可聞腐爛的蔬菜氣息蕩漾在小屋四周。這情景讓我想起了孟買、加爾各答和新墨西哥城……
是浦東開發開放一聲春雷喚醒了黃浦江兩岸,大規模舊城改造與新城開發神奇般地改變了上海城市面貌,住房緊張這一城市頑疾也快速得以診治疏解。據權威調查發布,目前上海市常住居民家庭戶均居住建筑面積達71.04平方米,人均居住建筑面積為24.16平方米。不少人搬進了寬敞明亮新居,享受著舒適居住帶來的身心愉悅和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