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厚重的歷史鮮活起來,這是一個議題。一種文化,只有活在百姓手中,才有生命力。”在國際文化名城研討會上,中國旅游研究院長、國家旅游數據中心主任戴斌如是表示。
5月20日,由中國旅游研究院提供學術指導,河南大學、河南省旅游局、開封市人民政府主辦,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開封市旅游委承辦的“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研討會”在河南開封舉行。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國家旅游數據中心主任戴斌發表了主旨演講。
研討會上,戴斌發表了題為《文化旅游要面對當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主題演講。戴斌認為,繁華不只為追憶,對于過去的歷史,固然要研究,要記憶,要傳承,但更要讓市民和游客看得見,摸得著,有品質,可體驗。面向世界,文化旅游的傳承要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講述歷史文化的故事。
戴斌建議,未來文化旅游城市的戰略布局,要重視資本的力量,發揮商業主體的積極性;要重視科技的作用,同時要尊重彼此之間的差異,進行包容性的創新。
此前,戴斌在給某報告題《序》中指出,旅游本身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而不是一場絞盡腦汁的智力猜謎。文化應該走下神壇走向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當代旅游要使游客能夠理解和感悟他人的生活和思想,并把這些理解和感悟融入自己的生活和思想。
戴斌院長強調,只有那些能夠打動民眾日常感情的項目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它關照的是有血有肉的真實存在的人,而不是一個被科技和物質操縱的符號。希望文化旅游開發不再只是復古一座城,而不關心居住在那里的人們的生活。只有本地人發自內心喜愛的城市才能夠吸引異地游客的到訪。
戴斌認為,后工業社會,服務業取代工業成為了城市經濟的主體,城市變成全國的服務中心,城市開始親近普通市民,成為了一種理想的生活空間。
在戴斌的心目中,一座優秀的文化旅游城市,首先是一座適宜居住和生活的城市,也是從點滴的細節上真誠善待每一位普通市民的城市。城市的現代化進程是老百姓方便行走、舒適享受的生活空間,可以聚集、相互分享的公共空間不斷拓展的進程。而且,這里所說的老百姓首先是市民,而不是外來的游客。自己的老百姓都不喜歡,不熱愛,卻想通過市場的手段讓更多的游客喜歡,天底下沒有這樣的道理。
其次,一座優秀的文化旅游城市,還應當具有面向大眾,發育完善的商業接待體系。在國民大眾越來越成為消費主體的今天,在散客化和自由行越來越成為主要消費模式的今天,旅游活動已經與城市的交通基礎設施、生產服務、生活服務和社會服務的每一個要素相關聯。
“歷史在前行,生活在繼續,不管我們愿意不愿意,我們都不可能只生活在過去,也不可能永遠都向別人訴說自己過去的輝煌。”戴斌如是說。
戴斌一直希望,更多的城市把旅游作為城市演化的全新視角,將游客需求納入到城市規劃與運營體系中去;更多的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學習和借鑒國際國內優秀城市的發展經驗,以更加包容的心態,在現代化進程中打造一個老百姓可以親近的生活空間、可以觸摸、可以感受的現實溫暖; 城市在推動城市現代化的進程中,能夠用更加寬容的心態構建一個市民與游客共享的生活空間; 城市管理者在城市建設和發展戰略中,能夠更多一些理性和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