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8月26日訊8月26日下午,第六屆山東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互聯網+’時代媒體轉型發展”論壇在濟南舉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崔保國做了題為“傳媒轉型與互聯網思維”的主旨演講。他指出,報業面臨斷崖式下滑的嚴峻形勢,必須運用互聯網思維加快轉型,利用報業集團優勢發展大數據產品將是一個很好的方向。報業變成傳媒產業的零頭,“斷崖”仍在繼續崔保國說,山東的大眾報業做的很好,但是全國報業面臨的困境已經擺在我們眼前。從傳媒產業的發展趨勢當中,可以審視報刊業現在的問題和將來工作的方向。根據十幾年來做傳媒產業統計的經驗,他列舉了一組數據,過去十幾年間,傳媒產業是高速增長的,即使在去年整個經濟增速放緩以后,傳媒產業的發展也保持著14%、15%的增長速度。2015年中國傳媒產業大概是1.2萬億的規模,但是這1.2萬億里報紙占多少?大概只占3.1%。另外,期刊占了1.7%。占有相當大比重的是網絡、移動增值,僅這兩部分加起來就占了中國傳媒產業的50%以上。這樣的中國傳媒產業結構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報業已經成為一個零頭。即使把廣告部分算進去,現在電視廣告已經從最高時候的1400億下降到1000億,再加上報紙、書刊、雜志等等總共1000億,整個傳統媒體的規模也不過2000億,而我國整個傳媒產業有1.2萬億的規模。這個數據是令人震驚的,報紙廣告經營正在經歷斷崖式下滑,之前是每年30%的下滑,而從去年到今年,這一數據甚至達到了50%。中國報業為何大幅下滑?新聞功能被網絡取代崔保國指出,其實日本、美國的報業也在下滑,而且是從十年前就開始了,但是他們每年的下滑幅度只有3%到5%,有可能連續下滑十年還不如我們一年下降的厲害。為什么中國報業會出現如此大幅度的下滑呢?崔保國分析認為,第一是因為報業原來立足的、生存的根源是新聞,如今報業的新聞功能基本都被社交媒體和互聯網取代了。也就是說,今天人們已經沒必要靠報紙來看新聞了。第二,報業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是解釋性新聞和深度報道,這種功能受到了嚴格的局限。當前中國媒體的狀態是,新媒體在規范尺度上比較大,管理上比較寬松,而傳統媒體報業仍然受到嚴格的內容限制。在這樣的雙重壓迫下,中國報業的斷崖式下滑就產生了。面臨困境的不僅是報業,傳統PC互聯網業的發展形勢也十分嚴峻。崔保國說,今天傳媒產業的格局是四大板塊,傳統媒體里邊有電子媒體,廣播、電影、電視,平面媒體里邊有報紙、期刊和圖書,最主要的網絡媒體分成了兩大塊,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傳統媒體轉型核心在用戶需求 大數據產品是未來發展方向崔保國認為,用戶需求是傳媒產業轉型的一個核心要素。今天我們仍然應該相信傳統媒體,因為傳統媒體永遠不會沒有市場。手機媒體只適合圖文并茂和即時內容,而紙質媒體才是最好的閱讀模式。另一方面,一個有閱讀習慣的民族,無論從性格還是底蘊上,都對國家非常有好處。但要培養人們的閱讀習慣,通過手機是很難實現的,還是要紙媒。他說,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新的媒體不斷衍生。我們的初衷是希望新媒體和傳統媒體能夠融合,能夠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但媒介融合和報業轉型,可以說是全球性的重大難題,要解決這個難題需要大量的專家和實戰人員,更需要大量資金和長時間的探索。不僅需要新技術、新平臺,更需要全新的互聯網思維。談到未來媒體的發展方向,崔保國認為,未來媒體一定是產品,而最接近報業轉型的產品就是大數據產品,報業本身也最具備大數據的資源和素質。傳統媒體的受眾資源可以轉化為產品,內容資源也可以轉化為產品,這都是原來報業集團的一些優勢。當然,大數據產品出來之后,更重要的是做好大數據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