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介紹:
知識點一:信念的結構
知識點二:信念形成因素
1.觸覺體驗,例如,曾被火燙傷而知道火能傷人。
2.視覺感悟,例如,見到提出反對意見遭到領導叱喝,所以知道要對領導言聽必從。
3.聽覺催眠,例如,父母說不要和陌生人交流,所以我們對不熟悉的人有抗拒之心。
4.自我覺悟,例如,某人總是拒絕我的善意,苦思之下,終于認定他嫉妒我能力強。
特別需要指出,在中國,我們入學會有入學考試,出來社會工作會有入職前的崗前培訓,但是初為父母時卻沒有相關的父母資格培訓,導致很多小孩子成長過程中被灌輸了一些不好的信念,比如現在警方呼吁家長們的,不要再告訴小孩“如果不聽話警察叔叔就來抓走了”,而應該是有困難時要找警察叔叔。這些信念給孩子的人生帶來很大的阻礙作用。
1.超越限制性信念
限制性信念就像一所監獄,而身在其中的人,就像被判了無期徒刑,失去了自我。
1.沒希望:無論你能力如何,渴求的目標不可能實現的信念。
2.無能力:渴求的目標有可能實現,但你沒能力做到的信念。
3.無資格:由于某種原因,你不配得到渴求的目標的信念。
當我們的腦海里出現這些限制性信念時,我們的思考就進入了停滯狀態,我們可以回想以下,當我們的腦海里出現了“我無能為力/我沒有資格/我是個受害者/我不配成功/父母不允許我這樣做”等等這樣的思考負能量時,我們只會變得越來越被動,要想成功,我們需要把這三種限制性信念改變成以下信念:對未來充滿希望,有能力和責任感,有自我價值和歸宿感。
限制性信念產生于“問題框架”、“失敗框架”、“不可能框架”中的總結、刪減和扭曲,當這些信念脫離了它們起始的經驗、價值觀、內在狀態和預期時,它們會變得更限制人、更難改變,因此我們需要把這些障礙問題的框架轉換成解決問題的框架。類型思維方式類型思維方式問題框架聚焦于不受歡迎的癥狀和尋找癥狀的原因結果框架聚焦于目標或渴求狀態失敗框架聚焦于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反饋框架聚焦于事件帶來的正面意圖不可能框架聚焦于過去自我否定的因素就像框架聚焦于未來可以實現的可能破框之一:問題框架轉換為結果框架
完成手術后,外科手術醫生與病人的對話:
病人:醫生,手術做的怎么樣?(因為麻醉藥效尚未過去,病人仍有些頭暈和緊張)
醫生:有個不好的消息,我們切除的是癌癥腫瘤。
病人(絕望的表情):那怎么辦?
醫生(平靜的表情):好消息是,我們盡可能完全切除了腫瘤,以后就看你的了!
病人(內心對話):醫生說以后就看我的了,說明了我可以掌握我的命運。我要重新調整我的飲食,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
回去以后,她找到了個人的價值和人生目標,并付諸努力,幾年之后,不但癌癥痊愈,并且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為健康。
點評:我們來看看關于“以后就看你的了”這句話,如果病人一直停留在問題框架,就會思考,“連醫生都無法治療我的病情,我自己更無法改變”,其結果就是等待死亡的到來而不做任何改變與嘗試;幸運的是,病人轉換到了結果框架,她看到了生存的希望,并且聚焦于這一目標去付諸行動,奇跡就發生了。
破框之二:失敗框架轉換為反饋框架
練習騎自行車摔倒在地的小孩和媽媽的對話:
兒子(氣餒的表情):媽媽,我又摔倒了,好疼,這個自行車太難學了。
媽媽(慈祥的目光):孩子,雖然你又摔倒了,但是我發現你這次保持在車上平衡的時間比上一次久了5分鐘喔。
兒子(驚奇):那這么說,我有進步啦。
媽媽:是的,你比我那時候聰明多了,咱們再試一次吧......
兒子又重新喚起了自己的熱情與興趣,終于,在摔倒了30次后,真正學會了騎車。
點評:我們來看看孩子的內心自我對話過程,面對再一次摔倒這一失敗的事實,他開始有挫敗感,然后產生了想放棄的念頭,因為他看到的是自己能力太差這一負面的因素。媽媽在這個時候充當了一個很好的指導者,她及時把兒子的失敗框架引導到反饋框架,然后在摔倒這一事實上面尋找正面的意圖:保持平衡的時間更久了,把這個正面信息反饋給兒子后,給了兒子堅持的勇氣和動力。
破框之三:不可能框架轉換為“就像”框架
某公司上司和下屬的對話:
梁總:小蔡,公司開展了一個新的設計項目,我覺得你可以勝任,所以我想把這個項目全權交給你負責。
小蔡:梁總,我之前沒有從事過這方面的統籌工作,我覺得我不可能順利完成這個項目,你還是交給其他人吧。
梁總:我可以理解你這么說是對公司負責任的態度,現在我們來想象一下,假如現在你已經完成了這個項目,你會有什么感受?
小蔡:如果真的完成了,我會開心,滿足。
梁總:那現在我們再想一下,要完成這項工作,你認為需要具備哪些經驗?
小蔡:需要有一個這方面項目經驗的人給我相關的指導,然后我要快速的把以前的知識拎起來。
梁總:關于這方面我可以給你相應的支持,除了這些,還有什么阻力嗎?
小蔡:這樣的話,我覺得我可以勝任這個工作了。
最終小蔡用獨到創新的設計方案,讓公司在該項目取得了傲人的業績。
點評:案例中的下屬受限于不可能框架,因為沒有相關經驗,就否定了自己的創造力,進而不敢接受一次新的機會,上司充分的運用了“就像”框架的技巧,拓寬了下屬的思考框架,運用倒推的方法,在下屬腦海里植入了成功的影像,進而激勵下屬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最終給公司帶來了卓越的成效。
2.轉變過程
一個人的轉變過程包括一個人改變自己的行為以求在該環境中達到某種目標。人們總是借助可參考的經驗和認知地圖來制定“計劃”,改變自己的行為,然而,同樣的行為并不一定會產生同樣的結果。在通往目標的“路徑”上,他們能獲得多少支持,系統發生了多大的變化,以及他們有多少可以使用的工具都會影響某種行為能否在系統內達到預期目標。
因此我們要解決的信念問題和個人的轉變過程有關:
1. 對目標的渴望。
2. 相信某些特定行為可以達到目標。
3. 對于行為是否恰當以及困難程度的評估。
4. 相信個人可以完成必要的行為以實施計劃,實現目標。
5. 相對于這一目標和必須采取的行為,個人對自我責任、自我價值以及權限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