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已是盛夏時節,可中國制造業的老板心中卻依然是“冰天雪地”。從去年開始,中國大陸沿海地區開始出現制造產業倒閉潮,許多曾經相當紅火的企業紛紛倒下。冬去春來,2015年來了,可形勢卻沒有絲毫的轉變,中國制造業迎來了嚴重的危機,陷入了一種群體性的焦慮癥。
其實訂單減少、利潤下降、甚至破產的情況是中國經濟大背景下的普遍現象,尤其是制造業這類“夕陽產業”,投資者紛紛將資金從實體產業中抽出,投入更加賺錢的資本和房地產市場,所以制造業整體的情況都不好,外國公司也不例外。今年春節前夕,日本知名鐘表企業西鐵城在華生產基地宣布清算解散,千余名員工被解除勞動合同;幾乎同時,微軟計劃關停諾基亞東莞工廠和北京工廠,裁員幅度達到9000人。中外企業都面臨困境,但是從標桿管理的自我否定機制來看,外國企業離開來自于勞動力和原料成本上升,而中國企業在面臨同樣困境的情況下,還要面對技術水平薄弱、產業鏈末端利潤微薄兩大難題。
那么中國制造業如何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奮起拼搏,避免沉淪的厄運呢?筆者以為,對標管理是一條有效的應對策略。
其實中國政府已經在推動一系列的對標實驗了,最典型的就是前段時間被炒得火熱的中國制造2025,對標的就是德國提出的工業4.0概念,然而這種推動還缺乏具體的實施策略。中國制造業應當對標德國、日本等老牌制造業強國,首先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淘汰落后產能,其次加強員工培訓,給予員工自主學習和儲備的空間和時間,再次加大技術研發投入,生產出真正自主性的產品。
制造業2025設定的時限是2025年,距離現在剛好十年,這十年是對標國外、結合自身的達標的十年,也是決定中國制造業命運的十年,拉美地區發展的歷史已經向我們表明,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如何脫離了時代的發展,那么無論它初期的發展多么迅速,最終也只是曇花一現罷了,中國制造業的焦慮其實也是整個中國為自己發展前途的焦慮,而醫治它的唯一方法,就是對標先進、走向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