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在推行流程管理的時候,通常會擔心流程固化后,組織會失去靈活性,因此在推行過程中,多少會有患得患失的心情,有時高層也會有這方面的憂慮,這難免會影響流程管理推行的效果。其實流程的彈性和剛性并不矛盾,以下是我們經過多年流程優化實踐總結出來的思想和觀點,供企業參考。
一、新業務的流程需要彈性,成熟業務的流程需要剛性
回顧一個企業的成長過程,我們可以發現在早期階段企業戰略及商業模式是不穩定的,因此流程及組織都是不穩定的,創業者的能力、經驗及文化必然會取代流程。由于組織規模小,并且服務意識強,所以并不影響到對客戶的服務績效。其實大企業中的新業務也是這個道理,同樣需要這樣的靈活性,因為新業務在業務模式及組織方面都不成熟,需要通過業務實踐去培育,因此初期流程會相對粗放,人的能力和經驗更重要,這個時期流程對人的依賴性一定是最強的。
但對于成熟的業務,流程是比較容易標準化和固化的。標準化的最大好處是降低成本,對于已經例行化的流程,組織的責任就可以下移,減少高層在流程中的過多介入,實現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資源成本。越成熟的業務,利潤率也會越低,因此流程的標準化勢在必行。
二、流程的多樣化有助于提升流程的彈性和靈活性 客戶群及產品的細分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因為行業競爭促進客戶需求多樣化。這種需求的細分,會帶來業務模式上的細分,因此流程設計上要充分考慮這一點。
我們已經不能用單一的流程去支持所有類別的業務運作,針對大客戶和普通客戶的流程可能會不一樣;同一類產品在海外和國內的運作流程都會有差異,比如銷售模式有可能不一樣,供應鏈的模式也會有差異,服務的模式都會有差異,并且相匹配的組織結構也會有差異,這些差異都需要在流程設計中體現出來。因此流程一方面要實現共享,另一方面還要反映差異之處。不僅業務流程要多樣化,管理流程也是如此,例如招聘流程,普通崗位招聘和關鍵崗位招聘,模式上就不一樣。如果我們要招聘行業技術專家這樣的關鍵崗位,高層要親自走到流程的前端去,直接產生影響力,這樣才能容易打動所要獲取的人才;如果是普通崗位的招聘流程,高層往往會在流程的后端,或者流程成熟后,甚至直接授權,否則會大量占用高層的時間資源。所以從這樣的角度看,流程可以是靈活的,但這樣的靈活性也需要通過流程的規則來明確,規則明確后就應該是剛性的。
三、流程的制定過程是彈性的,流程的執行是剛性的 關于流程的制定,很多企業會走入誤區,往往安排一兩個人負責流程的制定,然后大家去會簽流程文件,這樣的流程往往不能真實反映流程運作中的問題和矛盾。我們需要用工作坊(workshop)的方式去討論流程,詳細展現現狀流程及存在的問題,然后團隊思考如何優化流程,這樣的討論過程就是個集體學習的過程,也是強化流程意識的過程,因為大家都是關注如何更好地為流程客戶服務,如何讓流程整體最優而不是局部最優。所以流程的產生過程是彈性的,允許流程參與者提出各種顧慮,充分暴露矛盾,使得流程更真實地反映和支持業務的運作。這樣的流程也更容易地去執行,減少阻力。 流程固化后,在一定的時期內(比如半年或者一年,取決業務及組織的變化速度)應該穩定運作,這個時期流程的執行是剛性的,流程執行者應該對流程保持尊重感。如果在執行過程中發現流程有不完善的地方,可以由流程負責人補充完善流程,但在流程改變之前,還得嚴格按流程執行。
流程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客戶需求、業務模式及競爭環境發生變化時,流程要不斷地優化,以適應這些變化因素,這樣的流程會更有生命力。所以流程的變化也反映了流程的彈性,因此流程的彈性和剛性是持續的循環,從而促進流程的績效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