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4日上午,林毅夫教授倡導并創立的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在致福軒教室舉行了簡短而隆重的成立儀式。在這里,我苗實對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由衷的祝賀,與此同時談三點自己不成熟的思考。第一點,新結構經濟學看上去為什么有點新意。第二點,新結構經濟學模型化為什么這么艱難。第三點,新結構經濟學指導性為什么不是很強。
第一點,新結構經濟學看上去為什么有點新意。別的不談,我認為至少在思辨上實現了五個新的聯動,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聯動,比較優勢與后發優勢的聯動,資源稟賦與產業升級的聯動,軟的基礎設施與硬的基礎設施的聯動,以及經濟結構與基礎設施的聯動。而且,這五個新的聯動大致可以闡釋新結構經濟學。第二點,新結構經濟學模型化為什么這么艱難。因為,新結構經濟學不是一個簡單命題,而是一個復雜命題。而且,這個復雜命題可以分解為一系列簡單命題。譬如,新結構經濟學是經濟結構變化的經濟學,有效市場是反映稀缺性的市場,有為政府是因勢利導的政府,比較優勢是體現資源稟賦的優勢,后發優勢是發展中國家與生俱來的優勢,產業升級是與經濟結構變動,基礎設施更新,以及各種制度變遷同時發生的經濟現象,等等。大家都知道,模型化的話,必須遵循大道至簡原則,在定義簡明扼要的基礎上,前提決定,變量關系,推理論證,數據檢驗,一步一步慢慢來。當然,從學派的角度看,就要逐一考察哲學基礎,理論命題,以及政策建議。第三點,新結構經濟學指導性為什么不是很強。我們先看改革開放,它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挑戰主流意識形態并加以突破。而且,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這一系列挑戰和突破是偉大的創新,可以實現國家繁榮,社會進步,以及人民幸福。老實講,在這個過程中,現代經濟學承擔并完成了這一艱巨的任務。再看新結構經濟學,它前前后后好像有意遠離對主流意識形態形成挑戰并加以突破。這樣的話,深化改革開放的理論指導,就極有可能不是新結構經濟學,而仍然是現代經濟學。那么可想而知,這就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說白了,在現代經濟學面前,新結構經濟學就難有并列,更不要說超出的優勢了,僅僅從影響中國的層面來講的話。
在國家發展研究院網站還看到如下關于新結構經濟學的簡要說明,新結構經濟學(NewStructuralEconomics)是林毅夫教授及其合作者二十多年來深入研究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和轉型成敗經驗,總結得出的新的發展經濟學理論體系。它主張以新古典的方法來研究一國的技術、產業、基礎設施和制度安排等經濟結構的決定因素和變遷原因。自2011年正式提出以來,新結構經濟學得到約瑟夫.斯蒂格利茨、邁克爾.斯賓塞等十余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高度評價,在許多發展中國家也引起廣泛關注,被國際學界稱為繼結構主義和新自由主義之后的第三波發展理論思潮。早期的發展經濟學家強調結構轉型的重要性,但把結構的差異看作市場失靈的結果,主張通過政府干預、進口替代來優先發展現代產業,促進結構轉型。新自由主義強調政府失靈,重視市場在配置資源和提供經濟發展的激勵方面的基礎性作用,主張以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來建立市場有效運行的制度基礎,期待結構轉型在一個國家的發展進程中自發出現。這兩波理論思潮都沒有在實踐中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的騰飛。新結構經濟學強調要素稟賦是研究經濟增長與發展的邏輯起點,正確的發展戰略應是根據稟賦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發展產業。為了讓企業進入該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要素相對價格必須充分反映這些要素的相對稀缺程度,但是政府仍應在發展過程中積極主動發揮作用,為產業升級和多樣化提供便利,因此既要有“有效的市場”也要有“有為的政府”。中國等國的發展經驗已經初步驗證了新結構經濟學理論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