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習經典都要注意哪些方面?你知道嗎?
誦經,念誦的是歷代仙長祖師流傳下來經久不衰的經典心得,持誦經典是為了悟道體真,都攝心念,追尋祖師之教訓,開導將來之路途。
因此,就算家中沒有神像,念經也是可以的,這并無不妥之處,只需牢記持身端正,靜誦經典,久久熏修,自然感應,有道是“大道洞玄虛,有念無不契”。
可是,在家居士誦讀道教經文有哪些講究呢?
老一輩的修行人傳下來很多關于讀經的禁忌說,比如說最好不要讀《皇經》,以及《三官》,《北斗》”,這里涉及的主要存有禁忌的經典包括《高上玉皇本行集經》、《三官經》和《北斗經》。許多人不能如法修持經典,存在誤讀和不敬經典的行為,結果是不但得不到福德功德反而招來無妄之災。
因為各個門派法門的不同,對讀誦經典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在家居士可以大體遵循以下幾點:
(1)需于靜室虔心誦讀,環(huán)境對人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在鬧市之中不利于心靜,心不靜則不能入神,不能入神則不能通真,不能通真則與道漸遠,因此在嘈雜之地讀經并不可取。
(2)經典文本不可置于不敬處,誦經者需生虔敬心,整潔端絮,手不可有臟污,口不可有惡臭,身不可有劣行。這不單單體現誦經者對經典的恭敬之心,更是一個求真者時刻嚴于律己的具體表現。
(3)誦讀經典時應該平心靜氣,專注內斂,不可三心二意,走馬觀花。讀經之時應當珍惜讀經機緣,無論是何原因或是有何所求讀經都是一樁神圣的事情,別人可以不理解但是自己一定要自重。
另外,道教有很多經文涉及到幽冥鬼爽等事,比如說《早晚課》中的《晚課》部分,因為讀誦這類經文會觸動陰性存在,所以在這里并不推薦在家居士誦讀。
在家居士若念經一半身體遇急癥或其他緊急事項,可以三拜后,脫去經服,離開經壇;事畢后,返回搭衣,三拜后繼續(xù)誦經;若是重疾病,可以由道友同修代替,完成誦經,并代為叩首禮謝神靈。或禮拜祖師,暫停修習,視自己情況而定。
總體來說,誦持經文是一件不可多得殊勝因緣,讀經可以增長福慧,驅除惡事,增長善芽,道教誦經講究結三緣,
一結仙緣,祈求仙道昌隆,修真有份;
二結人緣,與善人居,與惡人遠;
三結鬼緣,度鬼超生,拔除惡患。
只要三緣具足自然可以所求順意,進道無魔。
以上便是在家居士誦讀道教經文的一些參考性指導意見。
而出家道士每日要上殿奉誦經文,這一制度是從金代王重陽祖師開創(chuàng)全真道,建立叢林制度以后確立下來的。誦經對道士來講,又稱為“玄門功課”、“日誦功課”。通常早、晚各一次,每次約一小時左右。早課時間大約在四點至五點之間。每日晚課通常在下午六點半左右。在家修持道教徒亦尊此例。
道教徒初誦經文以《常清常靜經》 《太上感應篇》為主,經文以講“心靜”“靜心”入手,談到“觀”、“寂”等修養(yǎng)法的上乘學說。知禍福承負之旨。認為“真靜”、“真寂”就是所謂的“常清靜”,充分發(fā)揮了老莊修養(yǎng)法“清靜無為”的宗旨。經文字數不多,文淺意賅,適合道教徒每日功課念誦。
誦經,在南北朝時期經寇謙之、陸修靜改革,變直誦為音誦,增加了音韻和器樂伴奏,沿襲下來,平時道士的早晚功課用的法器主要有木魚、提鐘、磬、鈴、鼓、鐺等。功課經用韻各地不同,全國大約有五種:北京韻、嶗山韻、東北韻、子孫韻、十方韻。較大的叢林宮觀一般均以十方韻為通用主韻。
見經典如見圣真。凡翻閱經典之前,先沐手叩齒,平神靜氣,恭敬不二第一。凡玄門經典,乃三界自然之真氣凝結而成,來之不易,故要用黃布、紅布層層包裹。所陳之處,必有鋪墊。開卷之前,雙手捧經,平舉齊眉,后揭開包裹,左手開經。翻閱頁碼,不得用手,一般須制作經簽來翻頁。
凡經書,不得涂改、書寫。或經書錯字,或口傳秘旨,或神靈諱字,或運氣存意,或種種用法,均是心記。心記不能又恐遺忘時,另備潔紙,把經文頁碼文字抄謄一遍再添修改。熟記之后,焚化筆記。凡寫有經文的書卷紙張,均不得任意丟棄,應在僻靜無人的地點焚化。更忌心性放蕩,折損破壞經書。
學習經典,一般選擇干凈、僻靜處,在黃紙上用繁體漢字毛筆書“學習經典,諸神迴避”八字,貼于墻上。誦習經典,有度人度己之功,讀錯一字,傷及十類萬靈,背負無窮罪孽,請私下學習熟悉,習練無錯,再公開諷演。若不慎讀錯,及時悔改。殿堂之內,不得喧嘩。誦經之時不得言語不潔。
讀經時,應謙虛謹慎、誠惶誠恐、畢恭畢敬,不生一絲懈怠。經者,口口相傳,秘法均不在字面。習閱經典,先拜明師或請有緣老修行,進行教習“過經”。未“過”之經,不得修持。經不“過”,則無師承;無師承,則失其魂。若是居士讀經或跪經,須在前一日起齋戒沐浴。女人經期不進殿堂。
凡在道觀遇到道士或其他善人誦經,若能陪同跪誦,專誠用神,獲福無量,罪業(yè)蠲除。遇殿堂誦經,不得湊身觀望、翻拉經書等。凡有生靈讀經,必有丁甲護持。凡一人誦經,附木精靈、路過蟻蟲、蜎飛禽畜,均沾利益;若遇有慧根者,聞經悟性,可以直接拔離六道。圣號持誦,亦有同功。
關注晟道人公眾號,學習更多國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