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是黃花大閨女而不是紅花大閨女?什么樣的人可以稱為“祖”、“宗”?……這些,你都知道嗎?
為啥把未出嫁的女孩叫“黃花閨女”
小編初見到這個詞時其實也很疑惑,為啥不是紅花、藍花或紫花,非得是黃花呢?
其實所謂“黃花”,指的是古時婦女額前的一種裝飾,又稱“花黃”。當時的婦女喜歡黃顏色的粉在額頭上畫出各種花鳥形狀,或是用金黃色紙剪成花鳥形狀貼在額頭。這種習俗大約起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木蘭辭》中就有“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之說。
關于這一習俗的由來,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南北朝劉宋時,宋武帝的女兒壽陽公主有一次睡在含章殿檐下,有梅花恰巧落在她的額頭上,梅花漬染,在她額頭形成梅花之形,拂之不去。
此后壽陽公主便經常將梅花貼在額前,宮人們也紛紛效仿。此后就有所謂梅花妝,簡稱梅妝。這種妝飾傳到宮外后,民間女子也紛紛效仿,或用菊花或用黃紙剪出花樣貼在前額,后來逐漸發展成“貼黃花”的習俗。
由于這種妝飾在未婚的女孩子中比較流行,漸漸地,“黃花閨女”就成為了未婚女孩的代稱。
“謚號”與“廟號”怎么分?
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謚號、尊號和年號,咱這些吃瓜群眾往往分不清楚這些有啥區別,尤其是“謚號”與“廟號”這兩個都是皇帝死后賦予的稱號,到底怎么分呢?
謚號是封建時代皇帝、大臣等重要人物死后,后人根據他們生前是非功過給予的稱號,含有褒善貶惡的意思。
帝王的謚號是由大臣們議定的。 文、武、景、烈、昭、穆等都是表示褒揚的謚號,如周武王、漢武帝等。
靈、厲、煬等是表示批評的謚號,如周厲王、隋煬帝;
懷、慰、哀等是表示哀憐的謚號,如楚懷王。
臣子的謚號是由朝廷賜予的,如諸葛亮謚號“忠武”,岳飛謚號“武穆”。還有一些謚號是由親友、門人給予的, 如陶淵明謚號“靖節”、陳寔謚號“文范先生”,這些被叫做私謚。
廟號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廟里奉祀時的名號。
一般是開國的皇帝稱祖,后來的繼承者稱宗。 如漢高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唐太宗李世民、明太宗朱棣等等。
廟號起于漢朝,最初非常嚴格,按照功德的標準而定,所以并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唐朝以后,每個皇帝都有了廟號。
什么樣的人可以稱為“祖”、“宗”?
“祖宗”在現代漢語中是作為一個詞出現的,指一個家族的上輩,尤其指較早的先人,也泛指民族的祖先。
古漢語中,“祖”和“宗”各自有著不同的含義。
“祖”最初泛指祖先、始祖。在宗法制度下,人們特別看重家族的始祖及歷代祖先的身份地位,祖先的地位可以決定一個人的血緣和這個人在家族譜系中的地位,所以,歷代貴族掌權以后,都要為始祖和歷代祖先建立廟宇,這個祖廟也被叫做“祖”。
而“宗”就是始祖之后歷代先人的廟。后來,也把開始創業的人叫做“祖”,繼承大業的后來人叫 做“宗”了。如從漢代起,帝王的廟號,始帝稱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稱為太宗、世宗 等。
而“祖宗”連用,指的就是祖先。
“六親”是指哪些人?
看電視劇的時候,我們經常能見到“六親不認”這個詞語,那你知道“六親”指的是哪些人嗎?
關于這點,歷代有很多種說法,代表性的有三種:
一據《老子》王弼注,以父子、 兄弟、夫婦為六親。
二據《左傳》說,以父子、兄弟、姑姊(父親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屬)及姻亞(夫的家屬)為六親。
三據《漢書·賈誼傳》顏師古注引應劭注,以父、母、兄、 弟、妻、子為六親。后人比較贊同第三種說法,因為此說在血緣和婚姻關系中是最親近的。
不過,后來“六親”也用來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從母之子、女之子了。《史記·管晏列傳》載:“上服度則六親固。”唐代張守節對此做了解釋:“六親,謂外祖父母一,父母二, 姊妹三,妻兄弟之子四,從母之子五,女之子六也。”
而到了今天,“六親”已經泛指親屬了。
花甲、古稀、耄耋、期頤之年指幾歲
花甲,是指人到六十歲。這與中國古代干支紀年有關。十天干與十二地支按順序錯綜搭配成六十個單位,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周而復始形成一循環,故稱為“六十花甲子”。《西游記》第二十回:“(老者)道:癡長六十一歲。 行者道: 好!好!好!花甲重逢矣。 ”
古稀之年是指人到七十歲。語出自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mào)是指人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耋(dié)則是指七十、八十歲的意思。《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杜預注:“七十曰耋。”
今人順應雙音詞的語言習慣,把兩個字合在一起,用“耄耋之年”借指七十至九十歲。
所謂“期頤之年”則是指人一百歲。《禮記·曲禮上》曰:“百歲曰期頤。”朱熹解釋說:“周匝之義(即轉過一圈的意思)。”“謂百年已周。”所以,期頤即人活得圓滿,壽高百歲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