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的法劍
道教 的法劍,又稱寶劍、神劍、神鋒、惠劍、靈劍、七星劍、青龍劍、斬妖劍。法劍是道士行法的法器,在道教法術運用中具有特殊功能。本文擬對道教法劍進行探討,以見其中蘊涵的宗教意義。
一、 道教 史上所見的法劍
劍本來是中國古代的兵器,早在遠古的夏商周時代,就有冶煉制劍的傳說。 道教 在東漢創立以后,劍成為道教的法器之一。古代道士要佩帶法劍,此為道教法具威儀的要求。道經中記載道士佩帶的法劍,根據修道品位有不同的名稱。五代孫夷中《三洞修道儀》,記載了三洞道士佩帶法劍的等次:正一盟威箓道士佩帶斬邪威神劍,洞神部道士佩陰陽斬魔劍,高玄部道士佩金剛洞神劍,中盟洞玄部道士帶陽光洞神劍,三洞部道士佩銷魔劍,大洞部道士帶景精劍,居山道士佩伏神劍,洞淵道士帶洞 光劍 ,北帝太玄道士帶斬鬼劍,中盟女官 ( 女道士 ) 佩陽光劍,三洞女官帶九真劍。《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卷七十一 " 冠裳劍佩品 " ,也記載了道教法師的佩劍及尺寸: " 正一法師佩斬邪之劍,長二尺四寸;紫虛法師佩紫虛陽光之劍,長二尺八寸;洞神法師佩太一三元之劍,長三尺;洞玄法師佩八景揮靈之劍,長三尺六寸;洞真法師、大洞法師皆佩震靈之劍。 "
道經中記載的仙真,也儼然是寶冠劍佩的形象。《墉城集仙錄》中的 上元夫人 佩揮精之劍,神女 杜蘭香 佩揮靈劍。道經中的 真武 披發仗劍,足躡龜蛇,宋代文士葉昉在海上發現神仙圖一幅, " 畫真武仗劍坐石上 "。 道教 驅邪院使 張天師 , " 披白魚鬣服,交泰冠,足躡朱履,左手持都天主印,右手仗三昧火鈴北斗神劍。 "女仙王妙想曾感遇神仙降臨, " 見一仙官羽衣寶冠,劍佩曳履升殿而坐 "。道士董守志曾夢見神人: " 身長八尺許,頂分二髻,容貌紫赤,髭髯盛美,青袍草履,仗劍造門。 "道經中仙真仗劍威儀的記載,古代社會中道士佩劍的儀態,成為明清通俗小說道士形象描寫的根據。 《金瓶梅》 第六十二回《潘道士法遣黃巾士》描寫潘道士的形象: " 頭戴云霞五岳冠,身穿皂布短褐袍,腰系雜色彩絲絳,背插橫紋古銅劍,兩只腳穿雙耳麻鞋,手執五明降鬼扇。 " 《封神演義》 第五回《云中子進劍除妖》載云中子詩曰:
隨緣隨分出塵林,似水如云一片心。
兩卷道經三尺劍,一條藜杖 五弦琴 。
囊中有藥逢人度,腹內新詩遇客吟。
一粒能延千載壽,慢夸人世有黃金。
此詩中間二句見于《純陽真人渾成集》卷下,系許仲琳擷取道經敷衍而成。
道教 稱劍為神劍有其根據,道經中確乎有神人授劍之說。有關神人授劍的仙話,以 張陵 、 許遜 、 鐘離 權、呂洞賓流播最為廣泛。《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十八說太上老君授張道陵 " 三五斬邪雌雄二神劍,上各有星斗日月之文。 " 白玉蟾在民間許遜傳說的基礎上,對許遜法劍傳授有生動的描述。白玉蟾《旌陽許真君傳》說: " 真君嘗至新吳,憩于新林,忽有女童五人,各持寶劍來獻,真君異而受之。既而偕至真君之第,惟日擊劍自娛,人莫能測,真君識其劍仙也。 "道經中所謂的鐘呂得道,主要內容就是感遇神仙,并得到劍法的傳授。鐘離權得遇山村老人, " 授以長生真訣,赤符玉篆、金科靈文、金丹火候青龍劍法 " 。而呂洞賓既得鐘離之道,又在廬山遇火龍真人傳天遁劍法。明代鄧志謨的道教題材小說,以呂洞賓故事創作的篇章就取名《飛劍記》,其第四回為 " 洞賓得遁天劍法,飛仙劍斬蛟殺虎 " ;第五回為 " 呂純陽宿白牡丹,純陽飛劍斬黃龍 " 。
道教 以法劍驅邪除害,以 許遜 斬蛟故事最為典型。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一《許旌陽作鐵柱鎮蛟》說: " 晉許真君為旌陽令,時江西有蛟為害,旌陽與其徒吳猛仗劍殺之,遂作大鐵柱,以鎮壓其處。 " 許遜斬蛟故事廣為傳播,其斬蛟遺跡也不止一處,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記許遜蛟井之事,亦記載信州貴溪縣香巖、吉州吉水縣懸潭、洪州奉新縣馮水、興國軍大冶縣等地許遜斬蛟的傳說。許遜斬蛟之法劍,還曾保存在廬陵玄潭觀。元揭傒斯《廬陵玄潭觀舊藏許旌陽斬蛟劍興國有一道士過廬陵竊之至于京師以獻吳真人邀予賦詩遣還本觀》詩曰:
吳公念念旌陽令,未說斬蛟心已敬。
尚憶提攜典午間,一掃長江如鏡凈。 ……
此時吳公按劍怒,誓斬長蛟獻明主。
劍光耿耿天不語,擲與玄潭鎮千古 。
許遜靈劍斬蛇為民除害,是江南廣為流傳的佳話。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二《玉格》載: " 晉許旌陽,吳猛弟子也。當時江東多蛇禍,猛將除之, …… 乃與許至遼江。及遇巨蛇,吳年衰,力不能制,許遂禹步敕劍登其首,斬之。 " 白玉蟾《旌陽許真君傳》,更是濃墨重彩描寫許遜及其弟子斬蛇的場面: " 遂前至蛇所,仗劍布氣,蛇懼入穴,乃飛符召海昏社伯趨之。不能出,復召南昌社公助之。蛇出穴舉首,高十余丈,目若火炬,吐毒沖天。鄉民咸鼓噪相助。是時真君嘯命風雷,指呼神兵,以攝服之使不得動。吳君乃飛步踏其首,以劍劈其顙,蛇始低伏。弟子施岑、甘戰等引劍揮之。 " 關于許遜以法劍驅邪,明張宇初《白鶴觀志序》評價說: " 許君積功江漢間,若其圖松御怪,斬蛟蜃,祛地孽,以三尺劍致功,可益萬世,其名跡垂之無窮,必然矣。 "
上述道教宗師所用法劍,因稟賦神仙授予的靈性,自然被視為神圣之物。許遜弟子就曾宣稱: " 吾師神劍,指天天裂,指地地坼,指星辰則失度,指江河則逆流,萬邪不敢當,神圣之寶也。 " 在中國道教史上,許旌陽的斬蛇劍與張道陵的雌雄劍,都具有奇妙的道法神力,有關的民間傳說流播甚廣。
史籍道經中的石函藏劍故事,是法劍神授說的另一表現形式。《晉書》記載雷煥得石函,其中有雙劍 " 龍泉 " 、 " 太阿 " ,為史籍道經中石函藏劍的藍本。南宋陳葆光《三洞群仙錄》 " 雷劍沖斗 " 條,就收錄雷煥石函得劍之事。許旌陽的斬蛇法劍,也有石函藏劍的傳說。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三說: " 漁人網得一石,甚鳴,擊之,聲聞數十里。唐朝趙王為洪州刺史。破之,得劍一雙,視其銘,一有許旌陽字,一有萬仞字,遂有萬仞師出焉。 " 此萬仞即西山道士萬振,此事后來被收入道史,《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三十一《萬振》,即記載漁者獲青石得二劍之事。有關張天師的法劍,也有石匣藏劍之傳說。酆去奢感神人告知說: " 張天師有斬邪劍二口,并瓶盛丹在此石下,可以取之去。 " 道士酆去奢所得法劍,相傳乃張天師之七星劍。
早期道教正一派、上清派、靈寶派的嗣教傳箓,法劍的傳授是重要信物。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十一《劉遷都功箓驗》載: " 昔天師升天于云臺山,告示天地萬神曰: ' 吾升天之后,留太上所賜寶劍、都功印箓,以付子孫,救護億兆。 '" 道教認為張陵在羽化之前,以斬邪二劍、玉冊玉印秘箓,傳授長子張衡,后來在子孫間遞代傳承。《元史》卷二百二《釋老》載: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于至元二十五年 (1288) 覲見元世祖,元世祖觀其祖天師所傳寶劍、玉印,不勝感嘆地說: " 朝代更易已不知其幾,而天師劍印傳子若孫尚至今日,其果有神明之相也夫 !"
茅山上清派第二十六代宗師笪凈之,其入室弟子為俞希隱、徐希和,徐希和得以嗣傳印劍。徐希和作為茅山嗣教宗師,后來 " 建炎寇起,毀元符宮,師獨保經箓、印劍。 "《茅山志》卷十二載李景合, " 游雷平山得古劍一,以獻元觀。元觀曰: ' 此陶公墓中物也 ! 神物不可泄。 ' 合歸之故地,果得隱居墓。卓劍墓上,須臾,雷電大風晦冥。明日往視,其劍無有,墓上復得二青李。元觀聞之曰: ' 劍去李出,予當避席。 ' 即奉師登壇。 " 以陶弘景古劍示現為契機,上清派二十八代宗師元觀先生蔣景徹傳位于李景和。上清派第三十一代宗師徐守經,致書禮請秦汝達上茅山,二人相見通宵暢談,翌日徐守經 " 以印劍奉先生登壇,眾望見先生眉宇若神,皆服保寧公擇賢之密,知人之明也。 "徐守經知人善任,選秦汝達為茅山第三十二代宗師。元仁宗頒給茅山《特賜玉印劍還山省札》說: " 宋徽宗時分賜與本山元符宮宗師玉印一顆,上面刊著九老仙都君的篆文。更玉靶法劍一口,是與他代代宗師傳度法箓用的,與龍虎山張天師的印劍一般。 "
閣皂山靈寶派元始宗壇的傳授,也是以鎮山法劍為信物。南宋白玉蟾曾游歷閣皂山,當時靈寶派嗣教傳箓宗師是朱季愈。白玉蟾《心遠堂記》說朱季愈 " 兩轄宮事,數攜琴劍詣京華,所至權貴皆倒屣之。上方紫其裾,賜其沖妙之號,今太極葛仙翁四十代劍印、符箓之壇屬以之。 "
法劍作為道士的法器,伴隨著道士的宗教人生。歷史上不乏視劍為生命的道士,武夷山道士陳天錫, " 惟蓄一琴,復事一劍,可謂蒼梧紫櫄之琴,青萍赤荇之劍也 "。呂洞賓得火龍真人天遁劍法,曾賦詩曰: " 昔年曾遇火龍君,一劍相傳伴此身。 " 歷史上道士修煉劍術,使道家劍術自成風格,相傳李白 " 十五好劍術, …… 擊劍為任俠 "。道教的劍仙、劍俠,是明清武俠小說著力渲染的形象。
在民間神話傳說中還有法劍代形的故事。南朝梁殷蕓《殷蕓小說》記載: " 王子喬墓在京茂陵。國亂時,有人盜發之,都無所見,唯有一劍懸在空中。欲取之,劍便作龍鳴虎吼,遂不敢近,俄而飛上天。《神仙經》云: ' 真人去世,而多以劍代其形,五百年后,劍亦能靈化。 ' 此其驗也。 " 仙人王子喬墓中之劍,能顯示劍解的靈異,這就是所謂的飛仙劍。天師劍也有此靈異,相傳 " 時有異光,或間吟吼,乍存乍亡,頗彰靈應 "。此類靈劍的民間傳說,有道經的神秘記載為依據。劉宋道經《洞玄靈寶道學科儀》卷下說法劍: " 逐辟邪魔萬精,又以照五形,依經奉致,飛仙劍代形耳。或謂曰 ' 分影劍 ' ,或曰 ' 揮神刀 ' 。 " 唐代西山道士萬振,于龍朔元年 尸解于京師, " 數日啟棺,惟有一劍一仗而已。詔以銅函盛劍杖,葬于西山天寶洞之側。 "這就是以劍代形的例證。按道教的經法制度,道士羽化后法劍隨之埋入墓中。《正一威儀經》載正一死亡威儀: " 正一符箓,券契環劍,布囊盛之,隨身入士。 "宋代茅山道士沈若濟死后, " 其徒奉治命,掘地六尺許,得石板大書六字曰: ' 沈公瘞劍于此 ' ,觀者異焉。 " 茅山上清派第十九代宗師王棲霞奉南唐烈祖李升召至金陵,于保大元年 (943) 四月隱化于金陵玄真觀,其弟子 " 奉冠劍歸葬雷平山 " 。唐代道士謝通修解化, " 門人以棺殮之,是夕夢其師曰: ' 吾有寶劍,何不隨吾 ?' 遲明以劍入于棺。 "唐代天臺山道士劑瀛羽化之時, " 戒其門人使與劍俱葬 " ,至乾符 (874-879) 、中和 (881-885) 間,臺州帥劉文手下裨將李生發其墳欲以取劍, " 其劍哮吼有聲,郡黨驚懼,卒不敢取。李生命瘞之而去 " 。唐代西山道士胡惠超道行高絕,預知羽化之期將近,命弟子于游帷觀西北伏龍岡造磚墳, " 藏太玄真符二,七星神劍、靈寶策杖各一,三日而訖。天師正衣冠,坐繩床,異香滿室,空中云鶴,墻外人馬之聲,紛紛不絕,視之己解蛻矣。 "
二、道教齋醮科儀中的法劍
在道教齋醮科儀中,法劍是高功行法的法器,科儀中的咒語、書諱、取氣、焚符,都要以法劍相配合。道教認為代天行化,布令宣威,全憑三尺法劍。醮壇上高功之法劍,具有斬妖驅邪的無比神力。《靈寶玉鑒》卷十二敕壇之法,先在醮壇東南地戶上安水劍。道教以地戶為天地之氣初生,凡物之類出入之處,這就是所謂 " 水曰五行之首,有穢皆除;劍為百煉之剛,無妖不斬 " 。金允中《上清靈寶》卷二十禁壇儀,法師以劍橫水盂上取氣,說: " 臣某奉宣上帝,敕吾之劍:足濟水火,體法乾坤,堅剛勵百煉之鋒,雪刃涵七星之象。指天而妖星殞晦,召雷而紫電飛騰。吾今仗握叱妖氛,三界鬼神皆指攝,一揮萬里總澄清,地境邪精俱絕滅。 "
在道教齋醮科儀中,高功執法劍與咒語相配合,更增強法劍的威懾力。南宋呂太古《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威儀篇》中,記載了齋醮壇場使用的三首劍咒。儀式中高功右手執劍,左手執水碗,念劍水相向咒曰: " 吾水非常之水,五龍五星真氣之水。吾劍非凡之劍,就煉堅剛,七星挾旁,踏躡北斗,跨踞魁罡。 "
杜天師殺劍咒曰: " 太上有命,普告萬靈。促召天真,俱會帝庭。 …… 揮劍前驅,煥擲火鈴。激命甲騶,虎卒天丁。風火齊戰,伐邪絞精。 "
張無盡金箓儀中煞劍咒曰: " 太上有命,普告萬靈。天將統天下,伐天鼓,揚天旌,揮金星,擲火鈴,捕無影,搜無聲。 "
《西游記》第 45 回記三清觀道士登壇祈雨,就描寫有配合運用劍咒的情景: " 那大仙走進去,更不謙虛,直上高臺立定,旁邊有個小道士,捧了幾張黃紙書就的符字,一口寶劍,遞與大仙。大仙執著寶劍,念聲咒語,將一道符在燭上燒了。 "在道教的咒語法術中,有一類專門的劍咒,《太上三洞神咒》的卓劍咒、火鈴神咒,就是以劍驅邪的咒語。《道法會元》卷一百五十四敕劍咒曰: " 日間劍光照吾體,夜間劍光照吾身。天神聞之低頭入,地神聞之鞠躬行。應是天魔外道,邪鬼神只,妖孽怪物之類,急速潛藏,頭破腦裂,急急如混元上帝律令 !"
在道教齋醮科儀中,高功法師存想通神的法術,也有仙真手執法劍的內容。《靈寶玉鑒》卷十二敕壇之法,法師存想上仙蔽身大將軍唐宏,戴朱陽赤幘通天大冠,絳章丹衣,右執龍頭玉劍,左持金符。《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卷五上章法師存想: " 己身為驅邪院使,伏地冥心,存二童子執劍持印。 "
《靈寶六丁秘法》說高功行存印法: " 先存東北印,丁卯玉女立于印角,手執青蛇之劍。次丁巳玉女在東南角,手執或黃或白色之劍。次存西南印,丁未玉女立在印角,手執或白或黃之劍。次存西北印,丁丑玉女立在印角,手執或黑或黃之劍。次存丁酉、丁亥,玉女立在左,右手執或青或黃蛇之劍。存想畢,低聲念咒一百八十遍。 " 神霄派雷法中的法術,法劍的運用更有特色。《道法會元》卷六十八載:高功法師左手雷局,右手提劍在手,與天皇對立, " 存天皇人首蛇身,頭頂水輪,足踏水輪,涌身萬丈,吾身亦涌身萬丈,大怒。存天昏地黑,速轉身一匝,用劍斬天皇符為兩段,此謂之 ' 飛劍斬天皇 ' 也 "。道教的變神法術,用于雷法中的驅役呼召,高功在變神法術中存想神仙: " 左手握驅邪院印,右手仗三昧火精劍。 "
在道教的傳度儀式中,師父要向弟子傳授法劍,弟子在儀式上跪受法劍,即表示已獲得道法的傳承。南宋寧全真《上清靈寶》卷三十《傳度科格門》,其中有傳度法劍的儀格,傳度法師告誡弟子說: " 原夫代天行化,布令宣威,全憑三尺之神鋒,以制神魔之非道。光騰七曜,威攝萬靈,凡有指呼,無不響應,吾今付汝,切宜珍藏。 " 明周思得《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卷十九《靈寶傳度儀》,也記載了傳法劍的儀格。法師執劍對弟子說: " 光射斗牛,法象雌雄,神靈景震,枝派分宗。旁輝九丑,肅清提封,上盤云漢,嚴攝罡風。導人變化,倏忽西東,律戒妄用,號曰 ' 神鋒 ' ,以今授子,子其領之。 "法師在諄諄告誡之后,才將法劍授予弟子。道教的傳度科儀,在師徒之間形成授受的盟約,弟子法劍應用之有道,法劍可用于防身,也可用于斬邪,違此妄用則不可。《靈寶凈明院行遣式》的咒劍就說: " 神劍非鐵,化氣于身,取彼日月,煉以丙丁。三年劍成,斬邪戮人,不殺無罪,不伐忠臣。有違此而妄用者,如師此盟。 "
道教齋醮科儀的施食煉度,高功最后要打破地獄,拯救亡靈。受盟威法箓的正一法師,在儀式中用法劍扣獄扃破獄。宋路時中《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卷十五說: " 破獄之法,合以策仗扣獄扃。而所以用策仗者,三洞法師也。有持劍而破獄者,正一法師也。 "
道教齋醮的祭風、祭雨科儀,高功法師要執劍行法,依仗三尺法劍的奇妙神力,高功才得以呼風喚雨。北宋王文卿曾行雷法驅邪, " 至夜月明,仗劍登壇,飛符叱咤,風雷大作,天地晦冥 "
《三國演義》卷二十一《孔明秋夜祭北斗》,寫諸葛亮于帳中祈禳北斗,這時 " 姜維入帳,正見孔明披發仗劍,踏罡步斗,壓鎮將星。忽聽得寨外吶喊,欲令人問時,魏延入帳報曰: ' 魏兵至矣 !' 延腳步走急,將主燈撲滅。孔明棄劍而嘆曰: '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主燈已滅,吾豈能存乎 ? 不可得而禳也 !'"
當代華南道教的齋醮科儀,壇場書寫 " 仗劍登壇誠通三界,步罡踏斗表奏諸天 " 的對聯。齋醮中的許多儀節,高功都要用劍施行法術。如齋醮中高功的 " 頌符 " ,是在讀完上元天官寶誥之后,高功口中吸水仗劍,向壇場的符紙噴水,用劍揮擊。然后高功左手執雞,右手舉劍切下雞冠,將雞血灑在符紙上。 "
法劍作為驅邪斬妖的法器,在道教法術的實踐中形成了運用法劍的三等劍法。《翊圣保德傳》卷上說: " 劍法有三 …… 或地只作孽,水族生妖,分野為災,國家軫慮,當以上劍治之;或山澤之怪,飛走之雄,震駭閭閻,侵毒黎庶,當以中劍治之;或魑魅之徒,夔魖之輩,挾邪暴物,作祟害人,當以下劍治之。 "
北宋張守真總結的三等劍法,是與齋醮的三等壇法相一致的。 自清代以來,道教與民間信仰的結合更為緊密。在民間節日慶典中出現的道士,儼然是手執法劍的威儀形象。這里試舉二例以說明:
清嘉慶《漢州志》載: " 二月 ' 春社 ' 后,設壇建醮。作紙龍船,坐瘟、火二神像,周巡四隅,眾扮執役,呵導前行,一道士仗劍隨之。鼓樂齊鳴以逐疫,謂之 ' 平安清醮會 ' ,是古儺遺意。 "
民國《云陽縣志》載: " 上春延道流于社祠,禳禱祈年,曰 ' 清醮 ' 。醮將畢,一人羽衣持劍,竹紙為船,至同社家,誦咒擲杯珓而去,曰 ' 掃蕩 ' ,除祟意也。 "
在道教的內丹修煉中,將劍法借用來比喻修煉的層次。《真龍虎九仙經》說依煉丹功力之深淺,所成仙有天俠、仙俠、靈俠、風俠、水俠、火俠、氣俠、鬼俠、劍俠九等之分,劍俠為九仙之上乘。《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卷二《密印劍法第七化》載正陽師真對純陽帝君說: " 修真體道,全憑慧力堅持;入妙造玄,先要志剛決烈。所以極終極始,天地莫遷;大用大機,鬼神莫測。故圣人攜寶劍倒斡璇璣,仗剛鋒直摧魔怪,故有劍法之喻也。此劍也,采無極至精,合先天元氣,假乾坤之爐鞴,運元始之鉗錘,慧火煅成,靈泉磨利,以太極為環,剛中為柄,美利為刃,清凈為匣,虛白燦爛,純粹堅剛。運造化之機,秉仁威之令,舉之無今古,按之無先后。六天神鬼,歸降三界,妖魔乞命,破煩惱障,絕貪愛緣。斬七情,誅六賊,斷嗔怒,剿妄邪。事物來前,迎刃而解。藏之身,可以無生死體象先;撝之政,可以鎮國家清天下。 "
純陽帝君得此內丹劍法,稱之為 " 先天遁神劍 " 。李道純《中和集》卷五鑄劍詩曰: " 明師授我鑄神鋒,全籍陰陽造化功。鍛煉乾剛坤作冶,吹噓離火巽為風。做成龍象心官巧,掃蕩妖氛志帥雄。學道高人知此趣,等閑劈碎太虛空。 " 詩中以鑄劍作比喻,講的是內丹修煉的工夫。
道教以慧劍、心劍喻指丹法,此在全真宗師的詩詞描寫中,尤為生動形象。《中和集》卷四《慧劍歌》曰: " 自從至人傳劍訣,正令全提誠決烈。有人問我覓蹤由,向道不是尋常鐵。此塊鐵,出坤方,得入吾手便軒昂。赫赫火中加火煉,工夫百煉煉成鋼。學道人,知此訣,陽神威猛陰魔滅。神功妙用實難量,我今剖露為君說。 …… 此寶劍,本無形,為有神功強立名。學道修真憑此劍,若無此劍道難成。 "《玄虛子鳴真集》收錄五首《慧劍》詩,其第五首《惠劍》詩曰: " 吾獲寶劍已多年,入地穿山得自然。瑞氣鑄成群怪匿,清光磨就萬邪遷。輝輝光焰射星斗,燦燦鋒芒覆地天。閑掛碧霄宮殿側,不須重舉伴神仙。 " 《純陽真人渾成集》 " 心劍 " 詩曰: " 我有龍泉匣里藏,令人肝膽熒神光。一從提上中宮帳,萬里群魔不敢當。 " 在道門中廣為流傳的《慧劍吟》詩曰: " 紫極洞中傳劍訣,不屬陰陽不用鐵。先天元氣煅熔沖,鑄成便會誅妖孽。 " 中國歷史上有一類劍詩,文士以劍為吟誦題材,而道教全真宗師的劍詩,吟誦的主題是內丹修煉,與世俗劍詩的精神境界迥然不同。
馬丹陽《滿庭芳》詞曰: " 吾劍非凡,玉皇宣賜,非吾誰敢承當。青蛇三尺,時復起祥光。剔起乾坤骨髓,劈開太一真陽。何人鑄 ? 耶溪歐冶,金水配柔剛。不知,何處用,除邪斬怪,寧靜諸方。斡開萬象,盡化玄霜。惟有修行不謹,輕輕指,魂魄飛揚。匣中響,雷聲震動,萬里鬼神藏。 " 詞中述及法劍的神授、形制、斬怪、修行,就其對法劍宗教功能特質的描述而言,此可謂吟劍詩詞中的上乘之作。
結語
在道教的法術體系中,法劍是運用廣泛的法器。道教認為法劍是神授之寶物,是代天行法的利器。法劍作為道派傳承的信物,歷來為道教各派所珍視,被視為鎮山之法器。道經中所見法劍的各種名稱,無一不蘊涵著道教的義理。道教認為若無法劍,則濟世度人之道難成。法劍喻指道士的道性修持,具有斬妖驅邪的宗教功能,它確乎是度人之道法的象征。
注:
1. 《夷堅志》,中華書局, 1981 年,支景卷第三,第 2 冊第 905 頁。
2. 《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卷二;《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 1988 年。下同。第 32 冊第 58 頁。 3.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后集》卷三;《道藏》第 5 冊第 467 頁。
4. 《凝陽董真人遇仙記》;《道藏》第 5 冊第 753 頁。
5. 《金瓶梅》,齊魯書社, 1987 年,下冊第 936 頁。
6. 《封神演義》,齊魯書社, 1980 年,上冊第 45 頁。
7. 《道藏》第 5 冊第 201 頁。
8. 《修真十書玉隆集》卷三十三;《道藏》第 4 冊第 756 頁。
9.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三十一;《道藏》第 5 冊第 276 頁。
10. 《揭傒斯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年,第 58 頁。
11. 《修真十書玉隆集》卷三十三;《道藏》第 4 冊第 757 頁。
12. 《峴泉集》卷二;《道藏》第 33 冊第 209 頁。
13.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二十六《許太史》;《道藏》第 5 冊第 251 頁。
14. 《續仙傳》卷上;《道藏》第 5 冊第 8 頁。
15. 《道藏》第 10 冊第 838 頁。
16. 《茅山志》卷十二;《道藏》第 5 冊第 606 頁。
17. 《道藏》第 5 冊第 606 頁。
18. 《茅山志》卷十二;《道藏》第 5 冊第 607 頁。
19. 《茅山志》卷三十三;《道藏》第 5 冊第 702 頁。
20. 《修真十書玉隆集》卷三十一;《道藏》第 4 冊第 753 頁。
21. 《呂祖全書》卷一《呂祖本傳》;《藏外道書》,巴蜀書社, 1995 年。下同。第 7 冊第 67 頁。
22. 《呂祖全書》卷一《呂祖本傳》;《藏外道書》,巴蜀書社, 1995 年。下同。第 7 冊第 67 頁。
23.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三十七,《道藏》第 5 冊第 314 頁。 24. 《道教靈驗記》卷十三《天師劍驗》;《道藏》第 10 冊第 847 頁。
25. 《道藏》第 24 冊第 776 頁。
26.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三十一;《道藏》第 5 冊第 279 頁。 27. 《道藏》第 18 冊第 258 頁。
28.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五十二;《道藏》第 5 冊第 405 頁。 29. 《茅山志》卷十一;《道藏》第 5 冊第 603 頁。
30.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十二;《道藏》第 5 冊第 343 頁。 31. 《道教靈驗記》卷八《劉方瀛天師靈驗》;《道藏》第 10 冊第 829 頁。
32.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二十七;《道藏》第 5 冊第 259 頁。 33. 《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道藏》第 32 冊第 43 頁。
34. 《道藏》第 31 冊第 468 頁。
35. 《道藏》第 32 冊第 38 頁。
36. 《道藏》第 32 冊第 42 頁。
37. 《道藏》第 32 冊第 42 頁。
38. 《西游記》,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0 年,第 585 頁。
39. 《道藏》第 29 冊第 809 頁。
40. 《道藏》第 32 冊第 81 頁。
41. 《道藏》第 10 冊第 751 頁。
42. 《道藏》第 29 冊第 223 頁。
43. 《道法會元》卷五十七;《道藏》第 29 冊第 153 頁。
44. 《道藏》第 30 冊第 931 頁。
45. 《藏外道書》第 16 冊第 679 頁。
46. 《道藏》第 11 冊第 341 頁。
47. 《道藏》第 4 冊第 48 頁。
48.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五十三;《道藏》第 5 冊第 413 頁。 49. 《三國志通俗演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第 1006 頁。 50. 〔日〕田仲一成著,錢杭、任余白譯《中國的宗族與戲劇》,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第 93 頁。
51. 《道藏》第 32 冊第 650-651 頁。
52. 《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西南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990 年,第 62 頁。下同。
53. 《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西南卷,第 291 頁。
54.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卷七十一;《道藏》第 3 冊第 1052 頁。
55. 《道藏》第 19 冊第 572 頁。
56. 《道藏》第 28 冊第 239 頁。
57.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二十二;《道藏》第 77 冊第 141 頁。 58. 《凈明忠孝全書》卷四;《道藏》第 24 冊第 644 頁。
59. 《道藏》第 5 冊第 358 頁。
60. 《道法會元》卷八十五;《道藏》第 29 冊第 351 頁。
61. 《道藏》第 24 冊第 776 頁。
62. 《道藏》第 18 冊第 608 頁。
63. 《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第七輯,鄧志謨專輯:《飛劍記》,臺北,天一出版社, 1985 年,第 22 頁。
64. 《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館, 1986 年,第 840 冊第 6 頁。
65. 《道藏》第 5 冊第 710 頁。
66. 《道藏》第 4 冊第 512 頁。
67. 《道藏》第 4 冊第 510 頁。
68. 《道藏》第 25 冊第 498 頁。
69. 《道藏》第 23 冊第 688 頁。
70. 《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卷二;《道藏》第 5 冊第 710 頁。
71. 《鳴鶴余音》卷三;《道藏》第 24 冊第 26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