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五:銷售通路不暢
銷售通路通常指的是農產品從地頭到消費者手中的中間環節的收購商、代理商、加工商、零售商等。如果我們的上游生產者只知道如何種地而忽略了“銷路”的重要性,那真可謂是傳統農民的思想,這還叫做“開地吃飯、靠天施舍”,在當今的市場經濟下,完全讓自己成為“菜板上的肉,任人宰割”,自己的命運由別人主宰。
所以,在當今市場,要想成為現代化農民,首先要知道銷路夠不夠順暢? 對于欲打造農產品品牌而言,銷路是決定成敗的至關重要的一環。其原因比其它的產品的銷路更加重要。
多年來,農產品一直處于初級市場階段,傳統渠道還是以收購商轉銷、攤販自銷為主,終端多是面向大眾的臟亂差、形象低的農貿市場;雖然也有些形象較好的水果超市、專賣店、專業蔬菜店,又缺乏具有專業能力整合運作的中間商。高端的KA渠道成本又讓人望而卻步。 實則目前的真空地帶就在于高端與低端
的中間地帶,通常是缺乏規模性的獨立蔬菜及水果的獨立的成熟渠道。
近幾年,許多農產品迫不得已開設專賣店甚至有人探索O2O模式自建渠道,當然同樣要求高昂的成本。因此構建自供垂直渠道是品牌走向市場的一個巨大瓶頸。 否則就要長期忍受傳統渠道的折磨,永遠也難實現品牌夢想。
許多農企對渠道并沒有形成足夠的重視,只知道采購生產資料及種植養殖,產品成熟后多半還依靠“天使”(中間商)來收購。并沒有做品牌構想,依然停留在農民的角色。我在農合論壇中經常講“品牌未動,銷路先行”、做農不做商、最終要賠光”。
渠道是生產者成為經營者命脈,用鐵人王進喜的話講:“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如今人們的渠道的依賴已進入多元化時代,首先是互聯網的出現,給我們的銷售帶來了化時代的變革。所以用互聯網+的思維構建現行渠道,能夠讓我們的產品更快捷、更實惠、更新鮮的進入千家萬戶。同時整合各種渠道資源,再加上自建終端,塑造品牌形象,最終打造成復合渠道。渠道與品牌并舉,方能穩操勝券。